依氏蜥鮫

依氏蜥鮫

伊氏鋸尾鯊(學名:Galeus eastmani),又稱依氏蜥鮫、依氏蜥鯊,俗名沙條,為軟骨魚綱真鯊目貓鯊科鋸尾鯊屬的一種。為小型底棲性魚類,常出現於沙泥地、石礫灘,甚至礁岩區,以魚類、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等為食。卵生。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日本對馬海峽以及舟山外海等海域深處,南部可能達到菲律賓和越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依氏蜥鮫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鯊總目
基本信息,型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基本信息

學名 Galeus eastmani
命名者 (Jordan et Snyder, 1904)
中文名 依氏蜥鮫
科中文名 貓鮫科
科號科名 014 Scyliorhinidae
模式種產地 off Izu, Japan  大陸名 伊氏鋸尾鯊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俗名 沙條
棲息深度 10 - 10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否依氏蜥鮫
最大體長 40 cm  經濟性 否
依氏蜥鮫依氏蜥鮫
台灣分布 東部、北部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沉等, 1993)、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Gecko cat shark, Gecko catshark

型態特徵

體型修長,近似圓柱形或稍縱扁。頭平扁,頭寬大於頭高;尾部細長側扁。吻端呈窄拋物線。眼大,橢圓形,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瞬褶下方具一深溝。鼻孔斜列,位於口前,前鼻瓣具一個三角形突出,無鼻須;無口鼻溝。口寬大,弧形,口閉時齒暴露;上下唇褶發達;齒細小,5-7齒尖型,多行使用。噴水孔小,新月形,位於眼後。盾鱗細如絨化,3棘突3脊突。背鰭2個,小型,大小和形狀略同,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基底後端相對;臀鰭低而延長,內角突出,未達第二背鰭下角後方;腹鰭大於背鰭;胸鰭寬而圓;尾鰭狹長,上緣具2縱行鋸齒狀大鱗,上葉頗發達;尾鰭下葉前部不顯著突出,與中部連合呈倒三角形,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與上葉相連呈圓形。體褐色,體背具不顯著之鞍狀暗斑;背、尾鰭後端白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較深水域的底棲性魚類,生態習性了解不多。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東海,可能至越南、菲律賓。本省分布於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捕獲,一般捕獲魚體較小,故以下雜魚處理,偶有人加工成醃熏製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