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錢

供養錢,古錢幣術語。厭勝錢屬。亦稱“供佛錢”、“廟宇錢”。舊時官方或寺院所鑄用以供奉佛殿神像之錢幣。以元代所出最多。錢面除沿用年號、國號文字者,更有“香花供養”、“大安福寺”、“寶珠菩薩”、“進香直社”等;背文則有“神”、“護聖”、“香殿”等等。此類錢製作粗疏,形體偏小,傳世不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供養錢
  • 屬於:古錢幣術語
  • 亦稱:供佛錢、廟宇錢
  • 用以:供奉佛殿神像之錢幣
簡介,歷史,特點,佛寺供養錢,大型宋元三教供養錢,元代供養錢,

簡介

錢幣術語。厭勝錢屬。 道教表現在鑄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圖案,包括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和曹國舅,人物塑造栩栩如生,非常生動。
佛教表現在鑄造有“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等文字。

歷史

“供養錢” 一詞最早出於清戴熙《古泉叢 是置於佛髒或供於香爐,是謂供奉;二是購置香話》,此後又不斷有人探究,並認為供養錢源於元 花、燈明等開支,是為侍養。牡國通寶、助國通寶代。

特點

錢幣上鑄有與道教佛教相關的人物或咒語。
道教表現在鑄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圖案,包括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和曹國舅,人物塑造栩栩如生,非常生動。
佛教表現在鑄造有“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等文字。

佛寺供養錢

山西五台山乃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1988年春天修建佛塔時挖出一批淳化佛像金錢,黃金質地,成色在90%以上。錢徑2.4厘米,厚0.12厘米,穿徑0.5厘米,每枚重約12克。正面錢文為行書“淳化元寶”四字,背面鑄有左立、右坐兩尊佛像。坐佛背部有佛光屏,立佛為韋馱,手持如意。兩尊佛像下均有蓮花座。佛像造型逼真,體態栩栩如生。佛身立體隆起錢面0.2厘米,五官清晰可辨。
供養錢供養錢
淳化是北宋太宗年號。這批淳化元寶金錢,背鑄佛像,造型奇特,顯然是當時皇室專門鑄造並敬奉五台山寺廟的供養錢。像這樣成批的金質佛寺供養錢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因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大型宋元三教供養錢

宋元三教供養錢,中間為持說法印的釋迦牟尼。右邊為持如意的老子。左邊為執芴的孔子,代表儒家。
供養錢供養錢
三教合一,是金元宗教發展的潮流,一方面,道佛爭端激烈,一方面,三教平衡發展。各有價值。在藝術表現上,出現兩個現象,一是表現三教統一的圖形比較多,多見為三教教主呈品字坐姿,或者有其變通,為三教會棋圖,或者是虎溪三笑圖等。
另一方面,在三教人物中,爭端隱含其中,主要是主尊人選,到底是道家還是佛家,在兩家的圖形中,各自表述為不同的主尊,在佛教圖形中,主尊是釋迦牟尼,在道家的圖形中,主尊為老子。
另一個情形是,當道家得勢,就把老子主尊的圖形推行全國(比如金代華北全真教得勢、或成吉思汗時代,全真教統攝全國教派的時候),而當佛教得勢,也同理而為(比如元代忽必烈時代,佛教戰勝道教的時候)。大家不可不察。
錢背面應為貴族供養人的生活描寫。主尊后院休閒,諸子饒膝玩耍。

元代供養錢

到了元朝,鑄造紀念幣成為一種時尚,特別是世祖忽必烈之後的幾個皇帝,對此情有獨鐘.留存至今的有大如當十錢的“大元國寶”背龍嬉珠錢,雖不是行用品,但其銅質、書法及製作工藝都極為精美,頗有大朝風範。還有一種在一錢之上鐫有4種文字,被泉界稱為“四體文錢”的“至治通寶”,更為奇特。其中面文“至治”兩字是八思巴文,“通寶”則分別為察合台文,與西夏文,背文“至元通寶”都是漢文。此錢是元的第五朝皇帝英宗(1321年~1323年在位)所鑄,“至治”是他的年號,“至元”則是世祖的年號。很明顯,鼓鑄這枚錢的目的除了紀念世祖的功業,諸種文字並茂,還包含著各族人民大團結的意義呢。
供養錢也是元錢家族中重要的一員。元代宗教十分盛行,各地廟宇寺觀林立,佛、道尤受朝廷尊尚,這是供養錢盛極的基礎。這類錢的鑄造者是廟宇、道觀或信徒,目的是供奉神佛,布施功德,以求庇護降福。與紀念錢相比,明顯的不同還在於它可依錢的大小與市場上流通的銅錢折等兼行,而且金、銀鑄品更貴重,不僅可以作為貴金屬貯藏,按市值交易也行用無阻。
隨著時代的流變,世風的轉移,銅鐵供養錢漸被塵土掩埋,大多數只能在譜錄上見到其影像了。只有金銀供養錢例外。金銀供養錢除了珍藏保值,在元代中期以後還作為婦女喜愛佩戴的首飾,流行一時,遺留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