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教育,侗族人口 2514014 人(1990 年),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湖北四省(區)。有本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南北兩個方言區,在方言中又各有三個土語區。原無文字,1958 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方案,並在侗族地區試點推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教育主要靠口耳傳授,也有用漢字記侗音的書本。侗族男子善吟詠,女子善歌舞。
年長的教歌,年輕的唱歌,年幼的學歌,成為侗族民間教育的一種傳統形式。侗族的學校教育始於宋代。據《宋史·西南溪洞諸蠻傳下》載: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誠州大姓楊光僭與其子向宋王朝“請於其側建學舍,求名士教子孫”,朝廷準其請,派員教授,執掌教育,開辦學校。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靖州“依舊制設定新民學,教育溪峒歸民子弟,以三千人為額”。寶慶元年(1225),權尚書工部侍郎魏了翁被貶到靖州,創辦鶴山書院,招生講學,甚至有數十里負笈相從者。相繼建立沅州府學和寶山書院、靖州州學和作新書院、融州融縣縣學和義文書院。明清期間,大部分侗族地區建立州學、府學、縣學、義學、社學和書院、書館等。課程內容全部使用漢文,教授漢語。明洪武年間(1368—1398),明王朝在侗鄉實行“屯軍制度”,從而使大量漢人徙入侗族地區定居,侗漢文化交流頻繁,使交通不使的侗鄉民間習俗隨之大變。同時,靖州增建武功書院。自永樂十一年(1413),建書院十餘所並在各縣設縣學。清道光年間(1821—1850)建書院十餘所並在各縣設縣學。一些侗族子弟入學應試,考取生員、舉人。 1910 年黎平府辦私立女子國小,後改為縣立女子初級國小。1912 年以後書院、義學陸續改為國民學校。1918 年天柱縣西門內成立 1 所蠶桑女子學校,翌年改為縣立女子學校。20 年代至 30 年代晃縣設國民學校 10 所。三江縣辦女子國小和師範講習所。1936 年天柱西門女子國小增設中學班,後併入縣立中學。芷江縣建立湖南省立鄉村師範學校(現名芷江民族師範學校)。1940年榕江縣設立國立貴州師範學校,在黎平開設分校,掛有“半工半讀、自給自足、樹人樹木、建校建國”和“與牛馬羊雞犬豕做朋友,向稻粱菽麥黍稷下功夫”的對聯,是侗族地區較早出現的耕讀並重的中等專業學校。1946 年成立貴州省天柱師範,有高、國中兩個班,學生 90 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52 年 10 月貴州省從江縣建立民族中學,主要招收侗族學生。1953年中央民族學院開設侗語專業本科班,為侗語教育培養高級人才。1958 年天柱縣重建初級師範學校 1 所(1982 年改為天柱民族師範學校)。1978 年以後侗族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幼兒教育均有發展。通道、黎平、榕江、天柱等侗族聚居縣恢復侗文試行工作。編譯侗文教材,培訓侗文教師,在國小低年級開展雙語文教學和鄉村掃盲教育,使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格率普遍提高、並著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創辦或擴建民族中國小、民族學校、民族師範學校;放寬入學年齡,降低升學錄取分數線;培養民族師資隊伍等。至 1989 年底,湖南省 4 個侗族自治縣共有國小 1055 所,在校生 118400 人,中學 71 所,在校生 31382 人。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有普通中學 10 所,在校生 3793 人,國小 83 所,在校生 12300 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高等學校 1 所,少數民族學生 432 人;中等專業學校 11 所,少數民族學生 2864 人;普通中學 171 所,少數民族學生 75181 人;國小 2910 所,少數民族學生 388434 人。1953 年以後,一些侗族子弟陸續進入中央民族學院、中南民族學院、西南民族學院,以及北京、貴州、湖南、廣西等省、市、自治區的高等院校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