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鸊鷉(學名:Tachybaptus dominicus):是鸊鷉家族中最小的成員。體長21-26厘米,體重108-130克,繁殖期成鳥呈灰色和棕色,喉部有黑色、黃色。非繁殖期有淡紅色白喉。上體黑褐色,部分羽毛尖端蒼白。
幾乎終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棲住。不善飛翔。游泳時不用翅而以腳,極少行走在地上。主要棲息在開闊的平原、湖泊、江河、水塘、水庫和沼澤地帶,築巢於水面,喜食魚和昆蟲。
分布於從美國到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及安第斯地區。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侏鸊鷉是一種游禽,是鸊鷉家族中最小的成員,共有4有個亞種。體長僅21-26厘米,體重108-130克。看起來幾乎沒有尾巴。翅短,腿短(長在身體的後部,近尾端),使得它的體形近乎橢圓,加上它的羽毛全為絨羽,鬆軟如絲,整個感覺就像一個毛茸茸的葫蘆。上體黑褐色,部分羽毛尖端蒼白。初級、次級飛羽灰褐色,飛羽灰褐,初級飛羽尖端灰黑,次級飛羽尖端白色;大、中覆羽暗灰黑色,小覆羽淡黑褐色。前胸、兩脅、肛周均灰褐色,前胸羽端蒼白或白色,後胸和腹絲光白色,沾些與前胸相同的灰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
成鳥(冬羽):額淡灰褐色,頭頂和後頸黑褐,腰的兩側淡黃棕色;上體餘部灰褐色。頦、喉等均白,下喉帶些黃色;前胸和腹部灰白色;脅部羽端黑褐。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開闊的平原、湖泊、江河、水塘、水庫和沼澤地帶,尤其喜歡富有挺水植物和魚類的大小湖泊和水塘,也出現在山區湖泊和水塘。冬季則多棲息在沿海海灣、河口、大的內陸湖泊,水流乾穩的河流和沿海沼澤地帶的植物叢中。
生活習性
幾乎終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棲住。不善飛翔。游泳時不用翅而以腳,極少行走在地上。能潛水覓食,一般潛水僅1-4米深。食物主要為水生昆蟲及幼蟲、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小魚和小草等。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根廷、阿魯巴島、巴哈馬、貝里斯、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島、巴西、開曼群島、哥倫比亞、 哥斯大黎加、古巴、庫拉索島、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 薩爾瓦多、法屬蓋亞那、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波多黎各、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維京群島。
旅鳥:多米尼加。
繁殖方式
繁殖時在水邊草叢中築浮巢,用蘆葦、雜草和一些粘土做成。卵每產2-7枚,色白,多為污物所染。雌雄輪流孵卵。卵約孵25天而出雛。雛屬早成性,全身密生絨羽,能自由活動,在雛鳥孵出2-3周的時間,親鳥常把雛鳥放置背上,受驚潛水則把它們挾在翅膀底下。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侏鸊鷉下加利福尼亞州亞種 | Tachybaptus dominicusbangsi | van Rossem & Hachisuka, 1937 |
2. | 侏鸊鷉墨西哥亞種 | Tachybaptus dominicusbrachypterus | Chapman, 1899 |
3. | 侏鸊鷉指名亞種 | Tachybaptus dominicusdominicus | Linnaeus, 1766 |
4. | 侏鸊鷉南美亞種 | Tachybaptus dominicusspeciosus | Lynch Arribálzaga, 1877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