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侏長尾猴是舊大陸猴科中最小的猴子,是從同一個體型較大的祖先矮化而來。兩性異形。頭體長平均40厘米,尾長平均52.5厘米,雄性體重1380克,雌性體重1120克。長尾,上體為綠色,但毛色和身體其他幾個部位的顏色不同,個體間存有各種差異。它們背上的皮毛是黃色和黑色,腹面有白色或灰白色的粗帶。頭圓,短鼻,臉頰無毛。鼻子是黑色的,臉上的皮膚也是黑色的。雄性陰囊是粉紅色,內側橫向有藍色。
吻部突出,兩顎粗壯,牙齒32枚,鼻孔朝前向下緊靠,手足均有5個指、趾,具扁平的指甲,能直立。有可以儲存食物的頰囊,齒尖低,食性比較雜,通常四肢基本等長。
棲息環境
這是一種嚴格的生活在河流沿岸的物種,僅限於河流兩岸茂密的常綠森林和植被,林地多的地區活動範圍很可能就更大,因為森林帶狹窄和資源稀缺,大耕地面積大的地區,密度就低。
生活習性
侏長尾猴以大群群居,通常60-100隻,但在村莊附近,常聚集100隻以上,偷挖根莖作物,尤其是木薯根莖。木薯根莖含有高濃度的有毒氰化氫,農民將它們留在地里,讓白天的雨水將毒物溶濾掉才能用。此時,侏長尾猴會檢驗濾過的根莖,吃掉它們認為安全的部分。
是晝行性動物,樹棲為主,偶爾會降落到地面覓食。成群的侏長尾猴睡在河邊樹上,受到侵擾時會跳到河裡,游泳逃開。在群體內部,各種社會行為如進攻、玩耍和理毛等在小組或個體間均可看到。
白天分成小群出去找食物。族群由幾個完全成熟的雄性、很多雌性和它們的後代組成。群族中有不同的密切關係,沒有任何領域意識和行為。喜歡玩,這大多發生亞非成體之間,有時成猴也參預。有兩種類型的遊戲:摔跤,其中包括抓取和擒拿,另一種就是相互間快速追逐。雄性在群體的社會性上往往比雌性作用更為積極。
侏長尾猴因為體型相當小,當遇到攻擊時,它會盯著對方,並用呼聲和急促的喘息聲警告對方,一般不會採取過激的攻擊方式,通常利用群體聯合來回應攻擊。在所有的靈長類,該物種通信聯絡的方式可能是最複雜的。它們會同時採用發聲和視覺信號(如身體姿勢和表情)。此外,觸覺交流可起到維護家族親情的重要作用,如疏導或相互撫摸。一些靈長類動物使用化學通訊,尤其是在生殖環境。
侏長尾猴和其他靈長類一樣,具有頰囊,頰囊位於口腔內兩側,是一種特殊的囊狀結構,有暫時貯存食物的功能。其優點有二:水果競爭激烈的地方,猴子可以抓住儘可能多的食物而不被其他飢餓的猴子占有,並在同一時間,唾液中的酶有助於存儲在頰囊里的未成熟的果實和種子分解有毒化合物。是雜食動物,主要食物是水果、種子、水生植物,也吃昆蟲、貝類、鳥卵和小型脊椎動物。
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雌性在發情期性器官隆起,繁殖期待通常是從11月至來年3月,妊娠期160天,每胎產1仔,後代相當大,新生兒體重超過200克,大約是母親體重的四分之一。幼仔生長迅速, 6周之內就可以吃固體食物,並在3個月的年齡就可以獨立生活。豢養的侏長尾猴最高紀錄可活28年,野外壽命尚不可知。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侏長尾猴安哥拉亞種 | Miopithecus talapoinansorgei | Pocock, 1907 |
2. | 侏長尾猴魯文佐里亞種 | Miopithecus talapoinpilettei | Lönnberg, 1919 |
3. | 侏長尾猴指名亞種 | Miopithecus talapointalapoin | Schreber, 1774 |
4. | 侏長尾猴剛果河南岸亞種 | Miopithecus talapoinvleeschowersi | Poll, 1940 |
種群現狀
侏長尾猴的天敵是掠食性動物,包括豹、金貓、猛禽,大型蛇和尼羅河巨蜥。 侏長尾猴面臨的威脅目前尚未被重視。雖然它們體型很小,幾乎沒有多少肉,但偶爾也是人類狩獵者的野生動物肉食來源。
氣候變化可能對該物種造成的影響更大。乾旱季節變長,乾燥的氣候造成更小面積的洪水,侏長尾猴的生活習慣也在發生變化。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