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曆險記》是一部冒險類小說。作者筆名MrQ,作品於2008年發布於起點小說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侏羅紀曆險記
- 作者:MrQ
- 類型:歷險
- 連載期間:200809—連載中
- 連載網站:起點小說網
- 寫作狀態:連載中
作品信息
小說性質:公眾作品 | 總點擊:2100 | 月點擊:3 | 周點擊:1 |
小說類別:未來世界 | 總推薦:9 | 月推薦:0 | 周推薦:0 |
寫作進程:連載中 | 完成字數:44708 | 授權狀態:專屬作品 |
內容簡介
章節
- 引子
- 第一章 退學
- 第二章 邊防線上的狼群
- 第三章 內蒙古的考古隊
- 第四章 退伍
- 第五章 西雙版納
- 第六章 狂蟒之災(上)
- 第六章 狂蟒之災(下)
作品必讀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的中生代爬行動物。或為恐龍和與它同一時代的蛇頸龍、翼龍等的模糊總稱。恐龍在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
過去,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恐龍像所有爬行動物一樣是冷血動物或變溫動物,但是隨著化石資料的不斷增多,人們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首先,他們認為有些恐龍行動極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樣在地上爬行,而是靠兩條後腿在地面上跑動,其速度可達每小時20至90多公里。這就需要有強壯的心臟並且維持較高的新陳代謝,這些顯然冷血動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龍的食量都相當大,據推測,一頭30噸重的蜥龍類恐龍,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噸食物,只有溫血動物才需要這么多的能量。從食肉恐龍遠遠於少於食草恐龍來看,這一點也是合理的。另外,還有一些身體較小的恐龍,它們身上很可能覆蓋著一層羽毛或毛髮,這也是為了防止體溫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龍是溫血動物。溫血恐龍的說法一提出,就受到強烈抨擊,但倒底結論如何,還難下定論。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么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恐龍有溫馴的素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在漫長的中生代,地球的陸、海、空生態領域都被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控制著。恐龍是爬行動物大家族中的佼佼者,在種類和數量上都占著絕對的優勢,是當時陸地上的真正霸主。恐龍為什麼能成為中生代的真正霸主呢?其主要原因有:
(1)、優越的自然環境。中生代時,全球氣候溫暖濕潤,四季變化很小,氣候分帶不明顯,赤道不那么熱,極地不那么冷,兩極不結冰。當時的地殼運動處於相對的平靜時期,地勢較平坦,河流湖泊眾多,植被繁茂。這樣的自然環境,無疑是恐龍的極樂世界,非常適合恐龍的生存和發展。
(2)、恐龍一出現,與其它爬行動物相比,就具有更強的競爭優勢。恐龍具有完全直立的四肢結構,其步幅比其它動物都大。由於後肢比前肢更長,四足著地行走不方便,所以不少種類經常用兩後足行走,奔跑速度也很快。粗大的尾巴成為恐龍運動時很好的平衡器官,以平衡身體前部的重量。在當時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它們極為敏捷、活潑,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早期的恐龍大都是肉食性的,它們用兩後足直立行走、快速奔跑,前肢幫助捕食,肆意獵殺其它爬行動物。在當時的地球上,還沒有能斗得過它們的對手。
(3)、恐龍具有強大的進化潛力。中生代的早期,恐龍還是一個很年輕的類群,它們朝氣蓬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進化潛力。完全直立的運動姿態使恐龍的身體再也不會受到來自地面的壓迫,從而促進了它們的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等器官系統的進化,使它們更具快速運動和反應的能力。恐龍占據了陸地上最好的生態環境,它們迅速發展,盛極一時,稱霸中生代,成為生命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觀。
眾所周知,每種生物都需要在適當的環境裡才能夠正常地生活,環境的變化常常能夠導致一個物種的興衰。當環境有利於這一物種時,它就會興旺發展﹔反之,則會衰落甚至絕滅。環境因素包括溫度、水等因素,還包括大氣的成份。那么,大氣成份的變化會不會影響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人處在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環境下會有生命危險,而有些動物甚至比人對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更為敏感。
恐龍生活的中生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較高,說明恐龍很適應於高二氧化碳濃度的大氣環境。也許只有在那種大氣環境中,它們才能很好的生活。當時,儘管哺乳動物也已經出現,但是它們始終沒有得到大發展,也許這正是由於大氣成分以及其它環境對它們並不十分有利,因此它們在中生代一直處於弱小的地位,發展緩慢。隨著時間推移,到了白堊紀之末,大氣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氣的含量增加,這種對恐龍不利的環境可能體現在兩個方面:1、恐龍的身體發生了不適,在新的環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會象瘟疫一樣蔓延。2、新的大氣環境更適於哺乳動物的生存,哺乳動物成為更先進、適應性更強的競爭者。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恐龍最終滅絕了。而那些孑遺的爬行動物則是少數既能適應舊環境,又能適應新環境的少數爬行動物物種。
因此,對於恐龍絕滅來說,小行星的撞擊也許起了一定作用,但看來並非是最關鍵的因素。
大氣成分變化造成恐龍滅絕這一理論有兩個出發點,一個是中生代的大氣成份與現代不同。現代科學已能證明這一點。另一個是每種生物需要合適的大氣環境才能生存。現代科學也不難對此進行驗證。
遠古時代的大氣中幾乎沒有氧氣,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後來由於生物的出現,在光合作用下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減少、氧的含量逐漸增加的這一過程也許可以解釋生物進化史中的很多現象。例如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這也是進化史中的一個難解之謎。大氣成份變化也可以對此作出解釋,因為動物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物進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後於植物的起源,必須發生於大氣中的氧含量達到相當的程度時。因此,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必須以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這一點已經被科學所證明。
後來,有關學者認為:鳥類是恐龍的後代,儘管有很多地方與恐龍相似,但是否有恐龍後代仍是不解之謎。
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新說--一場性傳染病使恐龍滅絕-性傳染病急速傳播,類似於一場瘟疫。瘟疫後恐龍蛋也受侵變質,無法孵化,使恐龍斷子絕孫,徹底滅絕了。
曾經提出三元醫學理論的醫生武學文認為,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性傳播疾病後,恐龍死亡。恐龍蛋受侵變質也無法孵化,使它徹底斷子絕孫。
一場瘟疫,使大批的恐龍受到感染,造成大批的恐龍死去。但更為可怕的是,這場引起瘟疫的病菌,也侵害了恐龍的生殖系統,產出的恐龍蛋無法孵化,導致恐龍沒有後代而滅絕。
這場說法從發掘恐龍蛋的化石的過程中可以得到佐證--因為在發掘現場,發現有恐龍蛋的地方,當時總有一種臭雞蛋的氣味,這種氣味正是恐龍蛋無法孵化變質後產生的。從另一個方面說,從大量發掘出恐龍蛋化石的地方,按理應該有大量的快要出殼的恐龍胚胎,但在密集的恐龍蛋化石中,這種快要出殼的或是半成的胚胎,幾乎也一個沒有見到過。這說明從恐龍蛋產下,它就沒有孵化成小恐龍的能力。
當代人類的愛滋病,也是主要通過生殖系統的傳染,給人類帶來滅絕的危險,但人們是高智慧型動物,學會了主動地防範愛滋病,如戴上保險套避孕,並能成功地治療愛滋病。顯然恐龍沒有這方面的本領,才導致了全部滅絕。
引子
《新序•雜事》中寫道‘葉公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匾,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不錯,這段文獻所描述的就是葉公好龍這則成語典故。我和很多人一樣,在看了《侏羅紀公園》後,被電影中真實而震撼的場面吸引。而裡面千奇百怪的恐龍更是像磁鐵般深深的吸引著我。而當我看到活生生的恐龍張著血盆大口向我撲來時,我也像葉公一樣落荒而逃。
活生生的恐龍?張牙舞爪的追我?這似乎有些太不可思議了,究竟是怎么回事?這一切害得從我退學後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