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部最主要的一套含煤地層。在大興安嶺以西,以富含巨厚褐煤層著名;在黑龍江省東部則盛產煉焦煤。該含煤地層由陸相或海陸交替相碎屑岩及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及煤層組成,岩性、厚度及含煤性各地差異甚大。其地質年代尚有較大爭議,但不會超出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時限,距今約137Ma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侏羅白堊紀含煤地層
- 外文名:Creto-Jurassic coalbearing stratum
- 學科:煤炭科學
- 拼音:zhū luó bái è jì hán méi dì céng
釋義,地層特徵,形成條件,分布,
釋義
中國東北部最主要的一套含煤地層。在大興安嶺以西,以富含巨厚褐煤層著名;在黑龍江省東部則盛產煉焦煤。該含煤地層由陸相或海陸交替相碎屑岩及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及煤層組成,岩性、厚度及含煤性各地差異甚大。其地質年代尚有較大爭議,但不會超出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時限,距今約137Ma左右。
地層特徵
中國境內侏羅白堊紀含煤地層具代表性的地方名稱及其對比關係如表1所示。根據岩石沉積類型,分為陸相和海陸交替相兩類含煤地層。
陸相含煤地層下部以火山岩類為主,夾沉積岩;上部則以正常碎屑沉積岩為主,夾火山岩。
(1)下部。以中性火山岩為主,包括中基性、中酸性和酸性的一套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間夾正常碎屑岩或正常碎屑—火山碎屑岩沉積夾層; 厚度變化極大,一般超出2000m,但又在部分地區缺失。在大興安嶺及其西坡地區,該地層稱興安嶺群,分布廣泛,常成為一些侏羅白堊紀聚煤盆地的基底; 在呼盟東北部的甘河流域一帶,該群中部的九峰山組還夾可採煤層。這套火山岩組一般不整合覆蓋於中晚侏羅世紅層之上,有時超覆在更老地層甚至變質岩系之上。
(2)上部。各種粒級的一套碎屑岩組,以角礫岩、礫岩和粗砂岩等粗碎屑岩居多,粉砂岩、泥岩較少,夾有煤層、油頁岩等。該地層中一般還夾有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以中酸性為主,在部分地區火山岩相當發育。其厚度由數百米至千餘米不等,在一些地區為一個含煤組(霍林河組、巴彥花群);在另一些地區則可分為上、下兩個含煤組(伊敏組和大磨拐河組、阜新組和九佛堂組)。其含煤性在大興安嶺以西較好;而以東的吉林、遼寧以及西部的內蒙古固陽、甘肅南部等地區則較差。在吉林樺甸等地,該地層中還產出油頁岩多層,岩石的色調以灰黑色為主,但到西部的固陽及甘肅南部以及遼寧東部、吉林南部,卻都夾有紅色岩層;由冀北向南越過燕山到北京一帶,則全部變為紅層。該地層普遍被早中白堊世紅層假整合覆蓋。
海陸交替相含煤地層分布於黑龍江省東部雞西—雙鴨山一帶及其以東的完達山區和三江平原區,向西南可以延伸到長春附近。在雞西、勃利、雙鴨山地區,該含煤地層統稱雞西群。它分上、下兩部,下部稱滴道組,由中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碎屑岩組成,以陸相為主,岩性及厚度變化大,厚400~680m,偶夾薄煤層;上部稱城子河組和穆稜組,系陸相夾少量海相的碎屑岩組,均產可採煤層,厚1000~3000m。在密山、虎林一帶,該地層相當於當地龍爪溝群的中、下部。其靠下的雲山組則是海陸交替相碎屑岩組; 靠上的珠山組基本屬陸相碎屑岩組,兩組總厚約3000m,岩性厚度均較穩定,都產出可採煤層。鶴崗地區缺少下部的火山岩組,而發育兩套陸相碎屑岩含煤組,其岩性、厚度穩定,屬於海陸交替相近海型含煤沉積的邊緣部分。
形成條件
包括古地理、古氣候等。
古地理中國東北侏羅白堊紀含煤地層,明顯地形成於兩類不同的古地理環境。一類是近海—濱海環境,當時,從吉林長春附近起始,向東北方進入黑龍江省,經三江平原、完達山區出境到俄羅斯,是一個向東北方傾斜、開口的海盆邊緣。大致以黑龍江雞西為界,向西南屬於陸地的後濱地帶,向東北則屬於近濱及前濱地帶。這一環境的古構造活動較弱,沉積條件相對比較穩定。另一類是內陸盆地環境,除上述地區外,均屬此類,盆地一般形成於燕山期拉分型斷裂,盆地一側或兩側存在著同沉積斷裂,盆地充填的碎屑岩均源於盆緣斷裂外側。單一盆地都是獨立的沉積單元,時—空上存在山坡→山麓→平原→河→湖的演變,沉積物相變劇烈,每一特定沉積層(如煤、湖相泥岩)都限定於一定的層位和地段。由於古構造條件的地區差異,不同盆地其侏羅白堊系的發育狀況不盡一致。
古氣候中國整個東、北部地區,在侏羅紀、白堊紀時,總體呈現出乾燥、炎熱的氣候,僅在早中侏羅世及侏羅紀、白堊紀之間,兩度出現過潮濕溫暖的氣候。侏羅紀、白堊紀間潮濕溫暖氣候的分布範圍也很有限,其南界在吉林渾江一河北張家口一線,西界大致在內蒙古固陽附近,而其以南、以西,在中國境內則基本上全為乾燥氣候所控制。在甘肅南部的西秦嶺,由於地形複雜造成的小氣候,也形成過山間盆地內的小範圍潮濕環境。
分布
按侏羅白堊紀含煤地層賦存的具體地質型式,可將它的分布劃分黑龍江東部,遼、吉、冀北,內蒙古中、東部 和甘肅南部四個區。
黑龍江東部區即海陸交替相含煤地層分布區。其原始沉積範圍大,且連續成片,經後期構造變動,主要以斷塊形式保存於雞西—雙鴨山以東地區。該區一般含煤層數十層,以中厚至薄層狀為多,穩定性好,產出中至低灰,中至低硫,煉焦用煤,煤質尚可。區內主要煤田有:雞西、鶴崗、雙鴨山、勃利、集賢、雙樺、寶清—密山等。
遼、吉、冀、北區其南界即為吉林渾江—河北張家口一線,不包括遼東半島。含煤地層賦存於一些小型中新生代內陸盆地中,受後期構造和火山岩覆蓋影響,分布面積一般僅十到數百平方公里。一般含煤層數層到十餘層,以中厚至厚煤層為多,但穩定性差,厚煤層展布範圍不大,煤種以低變質煙煤為主。主要煤田有:阜新、渾江、遼源、蛟河、和龍、汪清等。
內蒙古中東部區包括包頭市以東的內蒙古六個盟,西部止於固陽。含煤地層賦存於大興安嶺以西的百餘個小型內陸盆地中,盆地具明顯方向性,長軸一般為北東一北北東向。除少數星散者外,有三個集中分布的盆地群,即:位於呼盟的呼倫貝爾盆地群,位於錫盟、哲盟的巴彥胡碩盆地群和位於烏盟的多倫盆地群。區內含煤地層受後期構造破壞程度較輕,一般含煤層數十層,以中至厚層狀為主,最厚可達239.15m (錫盟阿巴哈納爾旗的勝利煤田),但亦有相當多的盆地無含煤地層,有些盆地則缺失煤層。盆地中的富煤帶主要位於古地理的河流—山麓地帶。區內煤種基本上為褐煤。區內重要的煤田有伊敏河、扎賚諾爾、陳旗、大雁、牙克石、拉布達林、免渡河、霍林河、巴彥花、勝利、元寶山、平莊、西烏旗、阿拉坦合力、黑城子、青石砬等。
甘肅南部區小片分布於徽縣、成縣等地,產出不穩定薄煤層,常呈瓜藤狀,最厚處可達20m,煤種為低變質煙煤。
中國東北部侏羅白堊紀含煤地層向東、向北延伸出國境,在俄羅斯遠東及西伯利亞、蒙古東部也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煤田,包括俄羅斯的勒拿(ленекий)、南雅庫特 (южно-якутский)、布列雅(Буреннский)等煤田和蒙古的納來哈、巴格—諾爾、昌德甘塔爾等煤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