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4.00 公里,距離鄉政府10.00公里。國土面積3.63平方公里,海拔1,850.00米,年平均氣溫21.00 ℃,年降水量800.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烤菸和核桃等作物。
擁有耕地面積353.00畝,其中,人均耕地面積0.89畝;擁有林地面積3,674.70畝。
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6戶,共有鄉村人口233人,其中農業人口233人 ,勞動力17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7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2.0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來龍佐二組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五印鄉白池村委會
- 地理位置:鄉西南邊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來龍佐二組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45.00畝(其中水田89.00畝,旱地256.00畝),人均耕地0.89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3,674.7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3畝,主要種植泡核桃、藍桉等;水面面積2.00畝;草地898.00畝;荒山荒地87.00畝,其他面積443.00畝。有核桃、梨、柿子等林業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來龍佐二組已實現通電、通公路、電視、電話;全村有65戶已通自來水,有18戶飲用井水,還有11戶存在飲水困難。有7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達62戶,占總戶的81.5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2戶,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4戶,分別占總戶的42.10%和31.58%。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公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7.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5.0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2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戶;建有小水窖118口。該村到2008年底,全村農戶住房都為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8.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9.50萬元,畜牧業收入19.00萬元(其中,年內出厚欠虹欄肉豬40頭,肉牛20頭,肉羊20頭); 林業收入3.50萬元, 第二、三刪去糠產業收入6.00萬元, 工資性收入1.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46.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5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人 ,在省內務工4人,到省外務工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1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9.5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0戶,共鄉村人口387人,其中男性198人,女性189人。其中農業人口387人,勞動力286人。 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2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00公里。 人仔灑槓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來龍佐分校,中學生就讀到龍街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0公里,距離中學15.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30人,中學生1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1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63.1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2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宙府循微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棗道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6人,黨員中男黨員6人,女黨員0人。 團員2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公共娛樂、學習場所沒有,村民文化素質整體水平低;2、村內道路差,造成村民運輸、勞動困難;2、生產渠道單一,農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3、人巴贈戒囑畜飲水困難。。束企少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提高村民文化水平,,搞好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建設;2、發展林業、畜牧業;3、改變以糧食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提高農業生產水平;4、培育勞務經濟,增加非農產業收入。。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6人,黨員中男黨員6人,女黨員0人。 團員2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公共娛樂、學習場所沒有,村民文化素質整體水平低;2、村內道路差,造成村民運輸、勞動困難;2、生產渠道單一,農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3、人畜飲水困難。。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提高村民文化水平,,搞好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建設;2、發展林業、畜牧業;3、改變以糧食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提高農業生產水平;4、培育勞務經濟,增加非農產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