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使用價值邊際效用規律”
邊際概念最初來源於高等數學,它是把既定的諸數量看作
變數,把它們的
變動率看作一個新量。
邊際分析是假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個
變數的單位增量導致了另一個變數的增量。把經濟效用與
邊際分析相結合,以經濟效用作為
經濟變數進行邊際分析所產生的
經濟理論,稱為邊際效用論。實踐表明,某一事物對於消費者的邊際效用(即最後一個消費單位的效用)隨著消費速度的增長而下降。顯然,在這裡,“效用”實際上就是使用價值,由此可得:
使用價值邊際效用規律:就是指某一事物對於消費者的邊際使用價值(即最後一個消費單位的使用價值)隨著消費速度的增長而下降(如圖3所示)。
圖中,Xm為消費速度,Ym為使用價值的邊際效用。
古典“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形成與發展
把邊際效用論套用於解釋和說明
商品價值構成要素所產生的理論,稱為邊際效用價值論,它在總體上可分為幾個發展階段。
邊際效用的發現和邊際分析的形成
邊際效用論的最初形成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他不僅最先創立了使用價值概念,而且知道效用遞減的原則。數學家伯努里發現:人們不可能用同一尺度去估價
風險價值,因為相同數量的
貨幣收益顯然對一個窮人比對一個富人具有更大的意義。隨著財富占有量的增加,其效用量也在增加,但其增加的比率是逐漸減小的。思想家加利阿尼認為:“價值是一種比例,它由‘效用’和‘
稀缺性’的比例構成”,從而在概念上區別了邊際效用與
總效用。
邊際分析與級差地租分析相結合
。經濟學家安德森指出,各級較肥沃土地都可獲得多少不等的
超額利潤,而最後的或最貧瘠土地只能得到一般利潤。
邊際分析與資本報酬分析相結合
。經濟學家威斯特提出了“最後的或獲利最少的資本部分”(即邊際資本)的概念,以之作為決定農產品價格的依據。他認為,“土地
報酬遞減”是一個普遍規律,並認為:“土地的
追加資本的
報酬遞減幾乎是規定
地租的唯一原因”。
邊際分析與生產費用分析相結合
。馬爾薩斯認為“農產品的價格必須大致等於實際已耕的最貧瘠土地的生產成本”。
邊際分析與勞動耗費分析相結合
。把
地租論中的邊際分析與
勞動價值論聯繫起來的是李嘉圖,他一方面用勞動價值論解釋了邊際地租原理,另一方面又把邊際原理推廣到價值論,提出了“邊際勞動價值論”的命題。他認為:“農產品的
相對價值之所以上升,只是因為所獲產品的最後一部分在生產中使用了更多的勞動,而不是因為對地主支付了
地租”。
邊際分析在分配領域的套用
。經濟學家朗菲爾德認為“利潤水平必定要由效率最低的機器決定”。經濟學家巴特認為,資本與勞動的交換比例取決於它們的邊際(即效率最低的)產品的效用。經濟學家
杜能認為,
工資水平必然由最後被僱傭的生產率最低的工人的生產率決定。
邊際分析與效用價值論相結合
。效用價值論是把
商品價值歸結為效用、使用價值或對商品的需求。經濟學家朗菲爾德認為:
商品價值取決於
供給和需求,“最不利條件下生產商品所花費的最大勞動量”和“最低的資本效率”調節商品的供給;“最低需求強度”調節商品的需求;在供給已定條件下,商品價值由最低需求強度來衡量。經濟學家戈森提出了“一切人類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得到最大享樂”(稱為“最大享樂法則”),並認為:①人的欲望強度或享樂程度會隨
消費速度的增加而遞減,稱為
主觀邊際效用遞減定律;②為了取得最大的享樂總量,人必須首先享用(消費)享樂量最大的事物,直至各種欲望滿足之程度相等,稱之為邊際享樂(效用)均等定律。
“邊際革命”的興起
。19世紀70年代,
傑文斯、門格爾和
瓦爾拉斯幾乎同時獨自提出類似的理論,這標誌著邊際效用理論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這種發展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傑文斯認為:依據人的本性,交換雙方都想以自己效用小的商品去交換效用大的商品,兩個商品的交換比例取決於兩商品的最後效用程度之比例的倒數,其邏輯思路是:生產成本決定
供給,供給決定最後效用程度,最後效用程度決定價值。門格爾把商品價格的決定完全歸結為
主觀評價的均衡。
瓦爾拉斯首先提出了
有效供給與
有效需求的概念,當有效需求大於有效供給時,商品的價格必定上升,反之必定下跌。
“邊際革命”的發展
。馬歇爾認為,商品的效用決定著人的
需求動機,而人的需求動機可以用
貨幣來衡量,從而把“邊際效用論”轉化為“邊際需求論”。他還把勞動歸結為一種“反效用”,即
勞動過程中所感到的痛苦量。他認為,勞動、土地、
資本和管理等四個基本的
生產要素各有自己的邊際
供給價格,且勞動和資本的邊際供給價格有不斷增長的趨勢,這就是“邊際供給論”。馬歇爾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均衡價值論”:商品的價值既取決於商品的需求特性,也取決於商品的
供給特性,是由商品的
供求均衡來決定的,它的均衡價值論可用圖4來描述。
馬歇爾非常重視時間因素對
商品價值的決定作用,他認為:時間愈短,需求(或邊際效用)對商品價值的影響就越大;時間愈長,
供給(或生產成本)對商品價值的影響就越大。或者說,短期價格主要由
需求來決定,長期價格主要由生產成本來決定。
傳統邊際分析的缺陷
邊際分析是價值理論中一種非常重要的科學分析方法,但是,綜觀整個邊際分析的發展過程,可以發現傳統的
邊際理論存在著一個明顯的缺陷,那就是它們大都建立在
主觀效用分析的基礎之上,從而披上了一層神秘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外衣。
傳統的邊際效用理論實際上就是關於
主觀心理現象的
邊際分析。邊際效用的遞減被看作是某種
主觀心理現象的遞減,看作是人對物品的主觀評價值的遞減;看作是人對物品的欲望強度或主觀需求強度的遞減;看作是人的享樂程度的遞減;看作是人的主觀感覺或主觀情感強度的遞減以及需求動機量的遞減,
勞動過程被看作是一種主觀
負效用的形成與增長過程。
正因為
邊際理論是建立在
主觀效用的基礎之上,並以主觀情感能夠進行定量計算為前提,而這個前提又沒有充分的理論根據,因而被人們認為是主觀虛構的東西,與邊際效用有關的
經濟學理論也因此被認為是庸俗的經濟學。
事實上,人類所有形式的
主觀心理現象都是某種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主觀邊際效用的遞減規律必定對應著某種客觀邊際效用的遞減規律,只是這種對應關係有時是非常隱秘的、模糊的、不太確定的。
替代功能對邊際效用規律的影響
決定和影響事物價值邊際效用的因素除了消費速度外,還有其它事物的替代功能。如果某一事物的使用價值能夠被其它事物進行替代,其邊際效用曲線就會較為平緩。事物的替代功能可用“替代度”來描述。
替代度:設甲事物的使用價值為Uo,用於替代乙事物的使用價值為Ut,則
Rt=Ut/Uo (2-15)
定義為甲事物相對於乙事物的替代度。
對於一般動物來說,食物具有很強的替代功能。例如,在乾旱地區,只要有了食物,動物就可自發地產生某種生物物質或本能行為,用某種特殊的方式來吸收、保存和使用水分,這就意味著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水分的功能價值。例如,沙漠地區的駱駝可以通過形成某種特殊的皮膚和特殊的鼻孔結構來保持自身的水分,以免散失;同理,在嚴寒地區,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熱量的功能價值。可以認為,只要有了食物,動物可以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即食物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和彌補許多環境要素的缺陷和不足。對於一般低等動物來說,食物的替代度幾乎等於1。
實踐表明,事物的替代度越大,其
邊際效用遞減速度就越慢,其邊際效用曲線表現得越平坦。對於替代度為1的事物來說,其邊際效用曲線近似為一條
水平線,如圖5所示。
圖5:不同替代度事物的邊際效用規律
圖中,AA′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較大的替代度,BB′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較小的替代度。
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能夠在商品市場中通過交換轉化為其他具體形式的商品,可由一般形式(或抽象形式)的使用價值轉化為具體形式的使用價值,而且在一般情況下,貨幣在
商品交換過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和障礙較小,其轉化效率較高,因而具有較高的替代度。
貨幣的替代度取決於貨幣所處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在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幾乎可以等值替代任何事物的功能價值(包括
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和文化價值等),其替代度接近於1,因而被稱之為“萬能”的事物,此時,貨幣的邊際效用曲線是一條近似的
水平線。但在一般情況下,貨幣在轉化為其他功能價值的過程中,總會受到各種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阻礙,使其替代度小於1,此時,貨幣的邊際效用曲線是一條近似的、逐漸下降的斜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