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農業大學)

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農業大學)

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南京農業大學,科技部於2001年10月正式批准南京農大建設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期一年,目前實驗室正在建設中。現任實驗室主任為張天真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劉大鈞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農業大學)
  • 批准:2001年10月
  • 依託南京農業大學
  • 實驗室主任張天真教授
科研領域,項目成果,科研團隊,交流合作,

科研領域

實驗室主要學術方向以水稻小麥棉花、大豆、玉米、白菜、黃瓜、蘿蔔等作物為主要對象,重點開展以下研究內容:
(1)作物遺傳與基因表達。研究主要農作物及其近緣物種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探明不同物種相似功能基因在結構、組成和調控上的相似性與區別;構建農作物基因組的遺傳圖譜;在闡明重要農藝性狀遺傳規律的基礎上,定位、克隆和轉移控制作物重要農藝性狀基因。
(2)作物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探索優異種質資源收集、鑑定、保存和利用的新技術、新方法,實現優異種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利用染色體工程和基因工程手段,將親緣植物中染色體、染色體片段及攜帶的有用基因導入栽培作物,創造優異的新種質。
(3)作物育種新方法和新品種選育。開展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技術和轉基因育種技術研究,建立分子育種技術平台;將生物技術、數量遺傳與常規育種技術結合,建立可行的品系改良方法和群體結構改良策略;培育符合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目標性狀有重大突破的作物新品種(系)。

項目成果

自實驗室建設以來,共承擔美國McKnight基金和 “863”計畫等近100項科研課題,擁有近2000萬元的科研經費。近年來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86篇,出版專著5部。此外,審定推廣農作物新品種8個,批准發明專利3項,成果和技術轉讓11項,為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業科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合作),國家科技發明獎三等獎1項,部(省)級獎14項。

科研團隊

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36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名、教育部跨世紀人才3名。36名固定人員中,有教授17名(45歲以下的10名)、博士生導師14名(占教授總數的82.3%)、副教授10名(90%具博士學位)。在站博士後3名。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15名國內知名的各學科帶頭人組成,中青年科學家占學術委員會的2/3。

交流合作

定期舉行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會議,評估實驗室的科研工作,學科發展趨勢,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發展規劃等,討論決定實驗室開放課題和其它重要事宜。實驗室於2002年主辦了第三屆國際棉花基因組大會,邀請22名國內外學者來講學,派出16人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等,加強了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訪問學者6名。多年來,實驗室已經在國內外同行領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影響:
(1)實驗室定位於作物遺傳育種的套用基礎研究,具有明確的研究方向,依據研究方向對不同的研究對象設定了明確合理的研究目標。
(2)實驗室在細胞遺傳學、作物數量(群體)遺傳學和育種方法等研究領域,歷史悠久、基礎雄厚、成果顯著。
(3)實驗室通過引進和自身培養,建設了一支高素質和結構合理的科研隊伍。擁有一批學風良好和嚴謹敬業的學術帶頭人和青年學術骨幹。完全具備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為我國作物遺傳育種領域培育了一批優秀人才,在國內外科研、教學崗位表現出高水平的科研素質。
(4)實驗室堅持“開放、聯合、流動、競爭”的開放運行機制,規章制度健全,管理工作有條理。 近期內,實驗室將根據設立的研究方向進一步加強實驗室的內部協調和管理,建立良好的科研服務及保障體系。定期舉行各類學術報告會,促進信息、技術的交流,發揮中青年骨幹的學術帶頭作用,創造和提供各種機會和條件,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加強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擴大聯合的範圍與深度,多渠道的籌措科研經費,設立各種開放課題,吸引國內外學者來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究,提高開放程度,擴大實驗室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