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閣寺鎮

佛閣寺鎮

佛閣寺鎮位於新蔡縣城西南20公里處,省道335線明臨路貫穿全鎮,新老汝河盤臥其間,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有歷史文化遺址----鐵丘山和涼馬台。是中國第一部志怪小說《搜神記》的作者----東晉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史學家乾寶的故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佛閣寺鎮
  • 外文名稱:FUGESI
  • 別名:坨坨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河南省
  • 下轄地區:前陳樓、馮圍孜、梅李莊、展吳莊等
  • 政府駐地:佛閣寺
  • 電話區號:0396
  • 郵政區碼:463503
  • 面積:81平方公里
  • 人口:4.2萬
  • 方言:中原方言
  • 著名景點:乾寶像、鐵丘山、涼馬台
  • 機場:暫無
  • 火車站:暫無
  • 車牌代碼:豫Q
鄉鎮概況,行政區劃,農業生產,概況,農業結構,經濟作物,鄉鎮企業,畜牧養殖,城鎮建設,特色產業,組織建設,

鄉鎮概況

佛閣寺鎮位於新蔡縣城西南20公里處,南與正陽縣汝南埠鎮隔河相望,東與河塢接壤,北與陳店鎮交界,西與余店鄉相鄰,省道明臨路貫穿全鎮,新老汝河盤繞其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全鎮總面積81平方公里,耕地6.4萬畝,人口4.3萬人;該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旅遊資源豐富。有歷史文化遺址---鐵丘山和晾馬台。相傳,漢光武帝劉秀討伐叛亂曾駐軍於鐵丘山;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率部泅水渡汝,北進新蔡,曾駐紮晾馬台。該鎮還是中國第一部志怪小說《搜神記》的作者----東晉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乾寶的故里。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之血戰汝河處,
佛閣寺鎮行政區
轄14個行政村(分別為梅李莊、佛閣寺、鐵台、馮圍孜、展吳莊、梅灣、大展莊、黃崗、老圍孜、項寨、吳崗、張康莊、梅樓、閆莊村),290個村民組。2009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完成3.69億元,同比增長14%;非公有制經濟預計完成8.9億元,同比增長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1.16億元,同比增長33%;農業總產值完成3.3億元,同比增長10%;畜牧業總產值完成1.52億元,同比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099元,同比增長13%。

行政區劃

2006年,轄14個村委會:佛閣寺村、閆莊村、梅樓村、張康莊村、項寨村、吳崗村、老圍孜村、梅灣村、展吳莊村、馮圍孜村、大展莊村、黃崗村、梅李莊村、鐵台村

農業生產

概況

該鎮是典型的農業大鎮。盛產優質花生、水稻、玉米、小麥、菸葉、花卉苗木、雜果、鮮魚以及優質黃牛、瘦肉型豬、優質羊等農牧產品,形成了優質花生、水稻、玉米、雜果、鮮魚、苗木等6大特色產業生產基地。花生種植面積3萬餘畝;水稻種植1.5萬畝;沿汝河25公里堤防種植優質雜果30萬株;並發展養魚網箱2000多個,養殖水面近3000畝,在張康莊村建成花卉苗圃示範園1500多畝,2005年底,全鎮牛、豬、羊、家禽存欄分別達到2.8萬頭、4.3萬頭、2.7萬隻和45萬隻,實現畜牧業總產值8882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0%以上。
2002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完成1.67億元,同比增長為6%;糧食總產量完成2.87萬噸,同比增長為11.6%;

農業結構

(一)進一步最佳化了農業結構。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經濟增快”這條主線,最佳化種植、養殖結構,提高複種指數和畜禽品質,依靠典型示範、科技推動和市場引導等有效措施,強化政府服務功能,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示範帶動作用,以“三個一律、五個統一”為標準,建立鎮、村、組黨員幹部和各類農技人員示範田8500畝,千畝方示範田一塊,發展間作套種面積達4.7萬畝,優質小麥種植面積3.8萬畝。成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和農業綜合開發服務公司等服務組織,在各村建立多個種植、養殖專業協會和農技綜合服務站,為民眾提供了完善的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形成了優質、高產、高效種植和畜牧業規模化飼養、產業化經營、基地化建設的特色經濟模式。

經濟作物

(二)狠抓了特色經濟作物生產基地建設。按照“南部花生北部煙,水稻開發在中間,畜牧林果齊發展”的經濟發展思路,在南部以吳崗、梅灣、老圍孜、展吳莊等4村為重點建立了2.5萬畝的優質花生生產基地;在中部以黃崗、馮圍孜、梅樓、大展莊等4村為重點建立了1.5萬畝的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在北部以梅李莊、佛閣寺、鐵台、項寨、馮圍孜、大展莊、梅樓、黃崗、閆莊等9村為重點建立了8000畝的優質菸葉生產基地;在新汝河25公里堤防重點栽植桃、杏、李子等優質林果30萬株,形成優質雜果生產基地,年收入900萬元,使全鎮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累計達到5.4萬畝;同時在縣委組織部包村富民點張康莊村還建成了1500畝的花卉苗圃生態示範基地。

鄉鎮企業

依託天歌鵝業發展有限公司辦種鵝廠兩家,發展規模養鵝戶100多戶。民營經濟發迅猛。全鎮民營企業達284個,其中,2005年新簽約項目,河南天歌鵝業發展有限公司計畫投資1.1億元,一期工程投資2200萬元,現已開工生產,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之中。與外商共同興辦的有6個。其中,與河南許昌宏圖機械廠共同投資1800萬元興建的“輝達”機械廠,產品“輝達”牌農用三輪車、四輪車、壓土機,以科技含量高、質量過硬享譽中原,遠銷安徽、山東等省的50多個市縣。遠輝木業製品廠日生產木筷10多萬雙,遠銷福建、淅江等省市,可望成為該鎮第一家產口出口企業。

畜牧養殖

佛閣寺鎮面向市場對畜牧產業進行了深入調整,下功夫調優質量、調高檔次,促使畜牧產品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按照“小規模、大群體”的飼養模式,通過龍頭帶基地,公司加農戶、大戶帶小戶,形成規模飼養、各具特色的畜牧產業。一是加快了養殖專業村、專業戶發展,初步建成了梅李莊、大展莊、梅灣、展吳莊、老圍孜、黃崗6個養牛專業村,佛閣寺、閆莊、吳崗、張康莊、馮圍孜5個養豬專業村和鐵台、項寨、梅樓3個養羊專業村;二是發展了一批畜禽養殖龍頭企業,建成了梅李莊黃牛育肥場、佛閣寺養牛場、鐵台養羊場、志英養豬場、張康莊種豬場、柏群星養豬場、全喜綜合養殖場等10餘個年產值在30萬元以上的上規模、上檔次的畜禽養殖場;三是大力進行了畜禽品種改良和防疫,在全鎮設立8個畜禽改良和防疫點,使全鎮牛、羊、豬、雞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80%、60%、90%、95%,防疫率達到100%;四是全面提高了畜牧養殖數量,全鎮牛、豬、羊、禽存欄分別達到2.7萬頭、4.2萬頭、2.2萬隻、40萬隻,年出欄分別達到1.8萬頭、4.3萬頭、1.8萬隻、41萬隻,年實現產值7680萬元。
佛閣寺鎮養殖佛閣寺鎮養殖

城鎮建設

該鎮堅持以加快小城鎮建設為契機,狠抓城鎮環境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鎮基礎設施完善,擁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15所(含幼稚園),在校學生7000多人,教師300餘人,擁有電視差轉台1座,廣播站1座。鎮中心衛生院1所,從醫人員50人。投資3200萬元興建了佛閣寺商貿中心小區,規劃了街東和街西2個工業集聚區,鎮區道路形成三縱三橫的框架,硬化率100%,電話入戶率95%以上,實現了“四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話通)。進一步開放戶籍管理,努力膨脹鎮區人口,使集鎮人口總數達到9000人。在人口集中的地方修建了三角綠地,新打了人畜飲水深井,雕塑了乾寶塑像;塑造出“淨、美、亮”的集鎮新形象,改善了投資環境,吸引了眾多外地客商紛紛來此投資辦廠。

特色產業

新蔡縣佛閣寺鎮深化“十企幫十村”活動,成效顯著。2008年以來,該鎮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天龍禽業、利民無公害種鵝孵化場向民眾低價出售雛鵝,大力發展養鵝業。根據飼養天數,天龍禽業共為該鎮提供優質雛鵝2000隻,每隻價格低於市場價4元;利民無公害種鵝孵化場共為該鎮提供雛鵝2500隻,每隻價格低於市場價2元,此外還與全鎮300多戶特困戶簽訂養殖回收契約,把雛鵝按4:1(每組4隻母鵝1隻公鵝)的比例投入給農戶飼養,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在企業的大力幫扶下,全鎮實現養鵝總量6萬隻,鵝業發展成為佛閣寺鎮的特色產業和經濟亮點,為帶動全鎮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新蔡縣佛閣寺鎮境內環繞6個行政村的22公里汝河故道水源充足、水體營養豐富,適宜多種魚類生長。該鎮張康莊村村民何建黨開始利用汝河故道的2畝水面開展網箱養魚,成品魚上市很受消費者的青睞,當年畝均收益8000元以上,高額回報吸引了村民紛紛效仿。該鎮政府因勢利導,出台優惠政策,幫助協調啟動資金,大力引導農民發展網箱養魚。鎮裡協調成立了網箱養魚技術協會,負責為養殖戶提供魚苗繁育、魚飼料配製和魚病防治技術服務,每年舉辦養殖技術培訓班12期,培訓農民2000多人次。同時,他們不斷引進和推廣太湖銀魚、八胡鯰魚等優良魚種,並聘請省水產研究所專家為技術顧問,現場為養殖戶解決遇到的技術疑難問題,調動了農民發展網箱養魚的積極性,養殖規模也迅速擴大。為了擴大銷售渠道,在省內外6個大中城市設立了固定的銷售網點,與當地進行長期業務合作。
網箱養魚網箱養魚
該鎮已有網箱養魚專業戶600戶,投放大小網箱2500多隻,養殖水面達2200畝,年創水產值1600餘萬元。

組織建設

讓幹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是佛閣寺鎮黨委始終堅守的宗旨,該鎮適應新形勢、解決新時期農村基層建設中的新問題,創造新思路。拓寬選人機制。提倡和鼓勵鎮直幹部回村任職,重視從回鎮青年退伍軍人、下崗職工和鎮企業骨幹、雙強黨員中選任幹部,提高村幹部的整體素質。
佛閣寺鎮佛閣寺鎮
創新育人機制。轉變過去那種“開大會、上大課、讀報紙、念檔案”的培訓方式,採取村幹部普遍輪訓和針對性教育、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相結合,實現了培訓工作的制度化、經常化、規範化、提高培訓的實際效果,從而增強了基層幹部駕馭複雜局面的本領和致富帶富的技能。
搞活激勵機制。改變村幹部待遇上實際存在的“大鍋飯”問題,為逐步建立村財鎮管和完善村幹部退職補貼‘醫療保險等激勵保障機制,實行“關鍵抓人、重點抓村、突出抓爭、整體推進的激勵措施,切實解決基層幹部的後顧之憂。
轉變工作方式。由過去注重政治命令向引導、教育和服務轉變,把黨組織的意圖化為民眾的自覺行為;由過去偏重於對上負責向實現對下負責致轉變。切實解決一些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