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四面造像碑通高132厘米,寬46.5厘米,厚28厘米。此碑正面雕拱形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坐於台座上,下裳懸覆於座上,面相較豐滿。弟子身著交領寬袖長袍,雙手置於胸前,菩薩肩披長巾,搭於雙臂下垂,龕頂上刻四尊千佛。另一側龕內雕一天尊二侍從。天尊頭帶冠,面相清瘦,身著敞領道袍,跌跏坐於台座上,下裳懸覆於座上,龕下中間置一香薰,兩側各站立護法獅子於蓮花座上。
基本介紹
- 館藏地點: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
- 所屬年代:西魏
- 類別:石刻
佛道四面造像碑通高132厘米,寬46.5厘米,厚28厘米。此碑正面雕拱形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坐於台座上,下裳懸覆於座上,面相較豐滿。弟子身著交領寬袖長袍,雙手置於胸前,菩薩肩披長巾,搭於雙臂下垂,龕頂上刻四尊千佛。另一側龕內雕一天尊二侍從。天尊頭帶冠,面相清瘦,身著敞領道袍,跌跏坐於台座上,下裳懸覆於座上,龕下中間置一香薰,兩側各站立護法獅子於蓮花座上。
佛道四面造像碑通高132厘米,寬46.5厘米,厚28厘米。此碑正面雕拱形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坐於台座上,下裳懸覆於座上,面相較豐滿。弟子身著交領寬袖長袍,雙手置於胸前,菩薩肩披長巾,搭於雙臂下垂,龕頂上刻四尊千佛...
田良寬造像碑,亦稱邑子四十五人造像碑,為道、佛混合造像碑,無年號,估計造於北魏正始至延昌年間(504年-515年),該碑四面造像,佛道各半。造像保存良好,各像五官都無大損。從發願文姓名及關係看,是以田姓為主的合邑造像,田...
第一節 “旋行”理論與佛道融合 第二節 四面面序的確定 第三節 供養人圖像、題名之連綴釋讀與組、位序的確定 第七章 造像碑面序與圖像題名組、位序所反映的問題 第一節 從面、組、位序重新探討姚伯多造像碑 第二節 “州郡令...
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選 《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選》是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陝西省耀系樂王山博物館
圖1-6 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四面造像碑(1949年陝西乾縣出土)29 圖1-7 武成元年(559年)絳阿魯佛道造像碑右側佛像龕30 圖1-8 北周、北齊帳飾30 圖1-9 大同智家堡石槨墓(北魏)31 圖1-10 南梁及北周佛立像33 圖1-...
《山西五至八世紀造像碑的圖像志研究》是2017年12月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春濤。內容簡介 《山西五至八世紀造像碑的圖像志研究》主要對山西5—8世紀有確切紀年的佛道造像碑進行了搜尋與著錄,著錄的方法是圖像志,希望通過...
2006年5月25日,劉碑寺碑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北朝時期造像碑石刻。位於河南省登封市東南15公里西劉碑村北。北齊天保元年(557年)劉氏家族所立造像碑,曾建築碑樓寺,稱劉碑寺(初為道觀,後佛道合一,占地...
不難看出,這裡在清末民初時已成為佛道雜居,寺廟合一的場所。造像碑就立於佛祖殿內。由於碑體高大,頂著屋頂,不便觀賞,民國二十九年重修時將屋頂起架增高,並建樓梯可達二層棚頂觀賞。二十世紀下半葉,當地政府將這裡改建為劉碑寺...
現存最早的石造像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遺物。北朝是石造像的鼎盛期,造像數量極多,題材以彌勒最常見。北魏早期還出現了佛道混合的造像碑。南朝石造像的數量較少,但雕工精緻。隋唐石造像主要有彌勒、觀音,阿彌陀佛、釋跡多寶並坐等,雙身...
是研究中國早期佛道融合歷史甚為罕見的實物資料。太和二十年(496年)“姚伯 多造像碑”,該碑為道教四面造像,造像粗獷簡潔,書法精湛,全碑銘為1200餘字,是迄今所知同時代有明確紀年和具體造像名稱的最早道教資料,也是同類性質石刻中文...
佛道並存 在展出的北魏造像碑中,令人驚奇的是,不少造像碑竟然出現了既有“道教”又有“佛教”的造像。有的造像碑四面造像中,竟然兩個為道教造像、兩個為佛教造像。道教造像具有典型的道教特徵,個個十分消瘦,手持羽扇,帶有鬍鬚。...
4.景明二年四面石造像 5.永平二年某信士造釋迦石像 6.朱奇兄弟造像碑 7.邑子六十人造像碑 8.邑老田清等造像碑 9.師氏造像碑 10.朱輔伯造像碑 11.邑子一百人造四面石像 12.高遠造像碑 13.絳阿魯佛道造像碑 14.武成...
第四節 藥王山隋唐摩崖造像 第三章 關中隋唐佛塔與圖像 第一節 四面造像時空觀與圖像附會——大雁塔底層四面門楣線刻的布局構思 第二節 長安光宅寺七寶台石刻重構中的圖像與復原 第三節 八重寶函與七級浮圖——法門寺地宮八重寶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