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里達叢鴉(學名:Aphelocoma coerulescens):體長27-31厘米,體重75-85克。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叢鴉,無冠,有一個相當長的尾巴,嘴粗短無鉤。頭部紫藍色,前額有霜白色羽毛,與眼眉區域的白色羽毛融合。白喉嚨有藍色條紋。上體灰棕色,底面尾羽對比形成一個略暗的藍色臀部。鳥翼正面是天藍色,羽緣暗灰色。藍領分隔喉嚨及發白的腹部和胸部的灰色。側面略微夾雜著棕色,覆羽藍色。虹膜褐色,鳥喙和腳爪呈現黑色。
常定居在人工開發種植的橡木園。喜歡棲息於橡樹林、迷迭香灌木及落葉灌木叢。雜食性,飲食中植物成分的比例是73%和27%,主要是橡子、約有三分之一的水果和漿果,也吃昆蟲,蜘蛛,蝸牛,小脊椎動物等。分布於美國佛羅里達半島。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佛羅里達叢鴉體長27-31厘米,體重75-85克。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叢鴉,無冠,有一個相當長的尾巴,嘴粗短無鉤。它有一個紫藍頭,前額有霜白色羽毛,與眼眉區域的白色羽毛融合。白喉嚨有藍色條紋。上體灰棕色,底面尾羽對比形成一個略暗的藍色臀部。鳥翼正面是天藍色,羽緣暗灰色。藍領分隔喉嚨及發白的腹部和胸部的灰色。側面略微夾雜著棕色,覆羽藍色。虹膜褐色,鳥喙和腳爪呈現黑色。
佛羅里達叢鴉與其他藍叢鴉有所不同,它的額頭的白色和眼眉的白色融合在了一起。雌雄相似,雌鳥體型略小,羽毛更清晰。
鳥喙堅實、強大;喙緣光滑,上喙尖端有一缺刻。鼻孔為羽毛或鼻須所掩蓋,在鼻孔處的喙脊到上喙緣的厚度大於下喙的底部到下喙緣的厚度;跗蹠後側為兩片縱長鱗片所包被,前側為盾狀鱗;初級飛羽10枚,第1枚初級飛羽較長,超過第2枚初級飛羽的一半;尾羽12枚。
幼鳥不同於父母,它們的頭是黑褐色,翅膀和尾巴的藍色模糊暗淡,中覆羽和尾巴以色彩深淺區分。幼鳥的喙黃色、棕色最終變為黑褐色。
棲息環境
頻繁出現在橡樹林和位於沙丘的灌叢中。不見於松樹林,通常定居在人工開發種植的橡木園。喜歡棲息並依賴火災後的橡樹林,包括永久的小橡樹林、迷迭香灌木及落葉灌木(ceratiola ericoides),也喜歡布滿散棕櫚(鋸齒棕)的植被區。裸露,沙質土壤對掩埋的食物非常重要。一般喜歡乾旱的棲息地,居住的地區降雨量比那其他的同屬叢鳥低。居住在有河流的山谷底,覆蓋橡樹的山麓,橡樹林立的泥淖、小溪,以及遮陽的樹木和灌木林密集的住宅區。
生活習性
佛羅里達叢鴉一般不集群,行為方式類同其他鴉或椋鳥。它們可以連續線飛行獲取食物來源。有儲藏食物的習性,8月至12月期間採集橡子,每年秋季在其領土上挖洞或土藏6500-8000粒橡子。儲備主要是用做冬末或初春時,節肢動物資源缺乏時食用。這些鳥定期檢查掩蓋和移動這些橡子。白喉松鴉佛羅里達叢鴉也保留和隱藏動物屍體及鳥卵,但這些都隱藏在地面之上,洞穴淺並且消耗的時間相當短。
雜食性,飲食中植物成分的比例是73%和27%,約有三分之一的水果和漿果,三分之二橡子,堅果和穀物。堅果和橡子經常隱藏儲存供日後使用,動物食物差別很大,其中包括昆蟲,蜘蛛,蝸牛,小脊椎動物,也包括鳥類的蛋和幼鳥。水果偏好櫻桃,李子,李子,梨,無花果,葡萄;也經常啄吃杏仁和美洲山核桃。
分布範圍
分布於美國東南部,佛羅里達半島。
繁殖方式
在築巢在2至4月下旬(主要是在3月),產卵期從3月初到5月,4月份是繁殖的高峰期。一般在城市的郊區安家,夫妻30-40%嘗試一年育二窩雛鳥,第二窩通常不是非常有成效。築巢成對或以合作模式進行,有多達六個助手,這些年輕的叢鴉是父母以前的子女。助手的多少因地區而異,27%到80%的夫婦接受年輕的叢鳥幫助進行築巢任務。
鳥巢通常築在山坡樹木上,或在有溪流的低灌木下部,位於鳥巢附近一般有水,通常一巢產1至4枚卵。雌性單獨孵化持續大約16-21天,而供養雌鳥進食的是築巢的合作夥伴。幼鳥在12至25天(平均18天)的哺乳期由父母和所有的助理共同餵養,直到它們達到85天左右離開鳥巢。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由於佛羅里達叢鴉的棲息地僅限於佛羅里達州地區的灌木叢。棲息地的支離破碎使該物種減少的速度相當快。總數估計約為8000隻。主要有兩個原因:棲息地天然橡木林的逐漸被分割或被柑橘園所取代。正常的野火燃燒周期(正常頻率為3至15年)已更改,以便擴散橡樹種子的林地被松樹林取代,使得棲息地不適合叢鴉生存的植物品種擴張。草叢和灌木因道路建設而減少,表面和地區質量下降。所有這些傷害的結果,使住在大西洋沿岸的佛羅里達叢鴉的數量以4%的速度遞減,在十年間從1992年到2002年該品種被列為脆弱。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