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認識》是2007年法鼓山文化中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聖嚴法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教的基本認識
- 作者:聖嚴法師
- 出版社:法鼓山文化中心
- 出版時間:2007年
- 定價:免費
- ISBN:9789867033468
《佛教的基本認識》是2007年法鼓山文化中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聖嚴法師。
佛教的基本認識 《佛教的基本認識》是2007年法鼓山文化中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聖嚴法師。《佛教的基本認識》,作者聖嚴法師,法鼓山文化中心於2007年出版,是關於中國傳統佛教的基本介紹使人們更加了解中國的主要宗教之一的佛教。
《佛教基本知識》是201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叔迦,該書是《大家小書》叢書系列之一。內容簡介 《佛教基本知識》是中國佛學泰斗周叔迦先生撰寫的一部關於佛教典制與文化的著作,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深奧的佛教理論,深入淺出地變為大家應知的常識。書中從十個方面介紹了寺院殿堂佛像釋名、佛教的...
佛的基本意義 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佛教術語,全稱“佛陀”,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經過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都可能會成佛。佛是脫離了輪迴的、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者。【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大乘佛教的教義在小乘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開顯中道實相、八識與如來藏,六度萬行與菩薩道,一心本淨,眾生平等眾生亦可成佛等思想。從小乘的四諦、十二因緣到唯識學如來藏,三乘佛法一以慣之卻在博大精深程度上節節增上,構成了完整的佛教體系。弘法方法上,大乘佛教注重信仰與實踐,強調實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四...
任何一宗,均可匯歸禪的精神;至於“律宗”,乃是整個佛教的基礎。所以嚴格地講,律宗不該自成一宗。律宗應該遍屬於各宗,至於宗教的素質,乃是各宗皆備的。自晚唐以下的中國佛教,禪宗特盛,繼而禪淨合一。近代,禪宗出了寄禪及虛雲;淨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諦閒;華嚴出了丹霞;唯識出了歐陽競...
《佛教基礎三十講》共分為五篇三十講。第一篇論述佛教的歷史,對佛教的產生、在印度的演變、在中國的發展、在世界上的流傳等進行了扼要的分析與評述。第二篇論述佛教的義理,選擇佛教理論體系中的主要思想及基礎概念進行了解析,包括四諦、緣起、無常、無我、輪迴、涅槃、法類別、空、識、中道、二諦、因明、佛性、...
“佛家”指屬於佛教者,或與佛教相關的。與儒家、道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三大精神支柱(即“三教”)。亦稱“釋家”。此外,亦可指諸佛之淨土。如:《觀無量壽經》:“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有時,“佛家”也作僧侶之自稱。術語簡介 謂屬於佛教者,或與佛教相關的。如“佛教思想”,亦可稱為“佛家思想”。《朱...
佛教在中亞信仰伊斯蘭教的一些民族侵入印度以後急劇地衰落,迄13世紀初終歸消失。印度近代的佛教復興運動是在19世紀重新由斯里蘭卡傳入的。原始佛教 即釋迦牟尼及其弟子所傳播的教說。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說、緣起說、五蘊說、無常說和無我說。四諦說 佛陀的主要倫理道德觀。四諦是苦、集、滅、道四個真理。①苦...
《佛教基本常識問答》是弘化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義孝。作者簡介 陳義孝自小家境貧困,只念了六年國小。不過從小對古典文學很有興趣,看遍《水滸傳》、《三國演義》及《西遊記》,奠下深厚的中文基礎。在馬來西亞吉蘭丹,佛教雖不興盛,而陳義孝居士卻能講擅寫,早在70年代就創辦了《佛教文摘》,又編寫風行各地的《...
“現觀”是一種神秘主義的認識論。藏傳佛教也如同其他所有佛教派別一樣,主張“四諦”之說,宣揚了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和悲觀主義的人生觀。[1]相關書籍 《藏傳佛教中觀哲學》(宗教學譯叢)基本信息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96年9月1日)叢書名:藏傳佛教文化現象叢書 平裝:319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ISBN:...
基本教義 主義 阿含經所說根本佛教之基本教義,即:無明(梵avidya^ )、行(梵sam!ska^ra )、識(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入(梵s!ad! -a^yatana )、觸(梵spars/a )、受(梵vedana^ )、愛(梵tr!s!n!a^ )、取(梵upa^da^na )、有(梵bhava )、生(梵ja^...
以《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發,是在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叫賢首宗,又名華嚴宗。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個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它的中心思想。五教一是小教,即聲聞小乘教;...
《佛法的基本知識》共五章。揭示出佛法的中心思想在解脫;詳細敘述了五蘊,介紹了生起如是諸法的六因四緣;談論了十二有支緣起與還滅等內容。作者簡介 日慧法師,1926年5月出生於湖北省陽新縣,私立武昌中華大學中文系肄業。早年在台灣,曾任私立至公中學文史教員。剃染後,歷任圓光佛學院、福嚴佛學院、佛光山...
佛教史上稱這為第一次“結集”。所謂“結集”,是合誦或會誦之意,就是佛的弟子們集合在一起,把佛陀所說而當時只有口頭傳誦並無文字記載的經典,進行一番會誦、審定,系統地把它確定下來。佛滅之後,約一百年間,比丘僧團仍然按照佛陀所制訂的戒律過著原來最簡單的生活,基本上是以乞食為主,把佛的教義口授...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會才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
也就是說,六識在六境和六根的基礎上,幻化而出現的“六根”和“六境”,並不能改變這一共業的實存性。也可以認為,唯識學實質是在以實義性存在(對應於物質性)和虛妄性存在(對應於心靈),作為共業與個業的分際標準。業報,也即業力和果報思想,也可稱為因果報應思想,是佛教的核心思想。眾生的一切作為,...
唯識說指的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基本理論。主張外境非有,內識非無。世界一切現象只是心識的變現,心外無獨立的客觀存在。主張有情的心識可分為八種: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未那識與阿賴耶識,合稱“八識”。前五識了別外界色、聲、香、味、觸諸對象、相當於感覺;意識統率前五識的活動,相當於...
這一系列宗教儀軌,成為後來中國佛教寺院晚課及“打普佛”的母本。延生普佛 隨著佛教懺法的流行及儀軌制度的完善,尤其是明清以來,佛教寺院的法事儀軌基本成為定型,“普佛”也成為一種祝願、薦亡回向的儀軌。普佛可以分為“延生普佛”和“往生普佛”。延生普佛是祝願施主福壽康寧、離諸災厄;往生普佛則是超度...
四無量心主要是為進入禪定所作的準備性工作或修行者所需要的基本條件。這和《瑜伽經》里八支行法中的前兩支有些類似,它要表明的是:若要作瑜伽或入禪定,必須遵守一些起碼的行為準則或道德要求,如果對眾生充滿仇恨,對事物充滿了貪婪或無知,就無法達到修持目的。⑶定學的形成 早期佛教的禪思想促使佛教教義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