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 學名Citru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 (Noot.) Swingle別名佛手柑。屬芳香科小喬木或灌木。以果入藥,具理氣止痛、消食化痰之功效。也可作蜜錢或浸酒作擺飾。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台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佛手
- 拉丁學名:Citru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 (Noot.) Swingle
- 別稱:佛手柑
- 界:植物界
- 分布區域: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台灣
- 主治功效:止痛、消食化痰
簡介,症狀,病原,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簡介
佛手 學名 Citru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 (Noot.) Swingle別名佛手柑。屬芳香科小喬木或灌木。以果入藥,具理氣止痛、消食化痰之功效。也可作蜜錢或浸酒作擺飾。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台灣。
症狀
為害貯藏期間埋在沙土中的果實。病果多先在傷口處發病,開始水漬狀,淡褐色,迅速擴大,軟腐,最後爛成一堆稀泥,病部產生大量黑色的顆粒,即病原菌的菌核。
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μm (Lib.) de Bary稱核盤菌,屬於囊菌亞門真菌。病部產生的菌核卵圓形、不規則形,初白色,後外部變為黑色,大小2—5×1—3(mm)。在PDA上菌叢白色,氈狀,菌絲體平展,粗糙,生長迅速。菌絲無色,有分枝,並產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頂端或其分枝頂部不規則地簇生一些小瓶梗,上密生無色單胞微小的分生孢子,其大小僅1.5—3×1—2(μm),一星期後逐漸形成初白色後外層黑色不規則形的大菌核。
發病條件
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殘體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適宜條件下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成熟後,遇空氣濕度變化即將囊中孢子射出,隨風傳播,侵染周圍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時直接產生菌絲。病株上的菌絲具較強的侵染力,成為再侵染源擴大傳播。菌絲迅速發展,致病部腐爛。當營養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時產生菌核,菌核不經休眠即萌發。該病在較冷涼潮濕條件下發生,適溫5—20℃,15℃最適。子囊孢子0一35℃均可萌發,以5—10℃最有利。菌絲在0—30℃均能生長,20℃最適。菌核形成的溫度與菌絲生長要求的溫度一致,菌核50℃經5分鐘致死。病菌對濕度要求嚴格,在潮濕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長期積水,1個月即死亡;在乾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發。菌核萌發要求高溫及冷涼的條件,萌發後子囊的發育需要連續10天有足夠的水分。相對濕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對濕度100%只存活5天。廣東10—12月發生,為害較重。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開始噴灑40%多·硫懸浮劑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600倍液、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