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素口之道——佛家的素食主張、穿衣吃飯,儘是禪機——飲食戒律;法輪未轉,食輪先轉——飲食制度;飲啖法器——飲食用具、七寶五味——飲品、茶禪一味——茶、半月沉江——菜品、佛香羅漢齋——名寺菜齋、天人間煙火氣——而食與果品、佛家素食風行世界等內容
人類的飲食方式,作為人與自然界相交換的生理行為,不是一種單純的吃與喝,而是按特定方式進行的文化行為。“吃什麼”、“怎樣吃”,表現為在明確觀念指導下進行的社會行為。佛家奉行的素食主張,就是人類社會生活里存在的各種各樣飲食方式中的一種。佛家的素食主張,是與佛家教義、教規以及它所主張的宗教倫理觀念相連的。佛陀在世時就說過,食肉的人即使獲得開悟,但最終都會遭報應,沉淪到生死苦海中,不能再成為佛的弟子。
圖書目錄
引言 素口之道——佛家的素食主張
食素出於慈悲心
嘴巴里的因果輪迴
把平等吃出來
食素出健康
追求營養平衡
食素的滋味之道
增進健康的減食法
穿衣吃飯,儘是禪機——飲食戒律
食與藥
戒食肉
戒五辛
牛奶與雞蛋
法輪未轉,食輪先轉——飲食制度
乞食
過堂
典座
持齋
施食
百味供佛
飲啖法器——飲食用具
缽
缽支
鐼子
淨瓶
漉水囊
齒木
七寶五味——飲品
不飲酒戒
乳糜
臘八節與臘八粥
拗九節與孝九粥
湯
茶禪一味——茶
茶事與茶制
鬥茶與茶道
茶聖陸羽
陸羽《茶經》
茶僧佳話
佛門名茶
佛門名泉
佛門茶食
半月沉江——菜品
素菜與素宴
蔬食
菇筍
豆製品
醃菜
麵筋
佛香羅漢齋——名寺菜餚
北京功德林素菜飯莊
天津大悲禪院素齋
山西五台山素齋
湖北五祖寺素食
鎮江焦山定慧寺素菜
上海寺院素菜
福建南普陀寺素菜
成都寶光寺素菜
雲南雞足山佛寺素菜
無人間煙火氣——麵食與果品
結語 佛家素食風行世界
圖書序言
史載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當時,佛教是作為一種新興的外來文化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而此時的中國也是一個有著高度發達文化的國家,於是世界上兩種燦爛的文化在東亞相遇。佛教作為一種異質文化,當它進入中國以後,經過與儒、道四五百年的彼此衝突、相互融合,約在東晉時期,終於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儒、佛、道鼎足而立的局面,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佛教也不例外。作為精神方面的佛教文化,是由博大精深的般若智慧、拯救人間的慈悲情懷、高僧大德的菩薩風範等內容組成;而作為物質方面的佛教文化,則有巍峨壯觀的寺院殿堂、美奐絕倫的雕塑繪畫、莊嚴肅穆的儀式修持以及飲食習慣等表現形式。
長期以來,人們對佛教有不少誤解,特別是在2 0世紀6 0年代中葉至7 0年代中葉發生的“十年動亂”中,佛教幾乎被視為封建迷信的同義語,成為打倒、砸爛的對象。1 9 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撥亂反正和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才又重新恢復了正常活動,並積極地走上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正確道路,從而步入了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