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峝嶺〔古地名〕余家坂村現名余畈村,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謝家灘鎮河西西部。東連四房姚家村及余家嶺村,南椄胡姓北灣村。西靠彭姓福淵村與望夫園村,以及竹林村與陳姓福田村,北連英姓高嶺村。四周有青山環抱,山下有綠水繞村。東面青山下有一天然怪石,形狀很象一隻蛤蟆坐在那裡,自古有金蟾護村之說。西面有一來龍山脈,名曰:龍埂,氣勢雄偉,高聳雲霄。北面一山,名曰:蛇形山,形似一條蟒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家畈
余家畈歷史文化與古人記述
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滋養了一個偉大的中華民族,培育了一門勤勞、勇敢、仁愛、智慧的余氏家族。數千年來,余氏家族的人們,探天人之道、窮古今之變、暢時事之運、勵志自強,建功立業。英豪遍神州,美名揚天下。如:有宋工部尚書忠襄公〔余氏57世孫〕余靖、鄒國公左丞相余瑞禮、資政殿大學士號稱“四川王”的余玠、元末翰林院應奉,投筆從戎的都元帥,平章政事余闕等……其中一支於明初年間,從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薌溪鄉彥灣村,流入到崗峝嶺。
中央坂地為耕作水田與村莊,古代風水大師看此坂地有“水泛金盆”之說,又有稱余坂村是“水泛蓮花”之地。“由於此處屬丘陵地區,地形為坂地”,後定名為:“崗峝嶺余家坂村”。據余坂村《余氏宗譜》記載:先祖表四公為明初陳友諒之女婿,由於陳友諒與明太祖朱元璋兵戎相爭,陳兵敗,先祖表四公身為陳之大將,即逃往鄱邑“崗峝嶺”避嫌。余坂村《余氏宗譜》對表四公有:“避嫌隱鄱邑,思祖從未窮。回歸棗樹下,留孫肇崗峝”之句。由此可見表四公晚年與其子已返回都昌老家,留其孫義一公居崗峝嶺。《余氏宗譜》對義一公有:“隨祖落崗峝,唯愛山水明。耕讀勤為本,裕後衍子孫”之句。相傳:義一公之母不捨其子,未返回都昌故里,隨子留居崗峝嶺。又傳:余氏先祖曾在菱塘坂種袁家村一富戶的租田,當時袁家村是一個大村,有7個員外共養著一個風水先生,〔相傳:風水先生姓“黃”是湖北人〕。在有一年的大年三十夜吃年夜飯的時候,由於袁家村過年“忌生”〔過年“忌生”~就是吃年夜飯時,別家人不能在一起吃年夜飯〕,便叫那位風水先生到村外躲一躲,等家人吃了年夜飯後,再叫風水先生回來吃飯。可是那位富戶吃過飯後,便把風水先生忘記了。那位風水先生在村外左等右等,很長時間不見有人來叫他吃飯很生氣,便信步來到不遠處余氏先祖家中,先祖見風水先生到來,特殺雞盛情款待。風水先生見先祖家中停放一口棺木,便問何故?余氏先祖便把母親潘氏夫人無錢安葬,暫停家中之苦告知風水先生。風水先生聽後說道:袁家村有一塊寶地,是一塊“蜂窩地”,等到開春將袁家村的這塊“蜂窩地”買下來,起八仙把你娘葬在此處〔起八仙~就是叫上八個人抬棺材埋墳〕。第二年開春,余氏先祖便把袁家村管事的員外請到家中,請求換一塊地安葬母親,由於余氏先祖沒有錢,在“黃”姓風水先生的幫助下,以一斗米與一隻鵝,換到了袁家村的一塊蜂窩地,由風水先生作中正人執筆寫下了一張字據,並有袁家村管事的員外與余氏先祖雙方簽字畫押。相傳字據中有:“斗米一隻鵝,換地葬潘婆。後人有悔意,紙筆定山河”。意思是說:“後人不可對余母潘氏夫人葬在蜂窩地有所變改”,應以“入土為安”。在袁家村的員外走後,風水先生對余氏先祖說:在招待八仙吃飯時不能有好菜,更不能有魚有肉。先祖便問何故?風水先生說:招待不好我叫八仙將棺材底朝上倒著埋,因為蜂窩就是需要倒著的,如果你覺得這樣做對不起八仙,也只能用晚飯盛待他們。到時候一切聽我按排,包你家從此大發大旺。
在葬墳期間,那位風水先生逢人就喊:大家都去看吶,吃鹹菜與豆腐乳埋娘啊!真是怪事啊!風水先生這么喊,引來很多看熱鬧的人。原來那位風水先生是用心計,想滅絕袁家村人,以報大年三十夜不讓他吃飯之仇。他說:第一、要等到頭戴鐵帽子的人到,第二、要等到魚扒樹,第三、要等到人馱“馬”,〔“馬”~即木匠用的三腳馬〕。這三個到了才能下葬。大家聽了都很奇怪,怎么會有這樣的事呢?都在葬墳的地方等著看。果然第一個來了,只見一個買鍋的人,將鍋領在頭上路過此地,聽說吃鹹菜與豆腐乳招待八仙埋娘感到奇怪,來到蜂窩地等著看。〔這就是頭戴鐵帽子的人到了〕。接上第二個又來了,只見一個人手中提著一條魚走過來,將魚掛在樹上,也停了下來看如何下葬。〔這就是魚扒樹到了〕。再看第三個人肩膀上扛著一匹木匠用的三腳馬,也來看熱鬧。〔這就是人馱“馬”的來了〕。大家都問現在可以下葬了吧?風水先生說再等一等。因為風水先生在瞭望袁家村的情況,他要等到袁家村沒有煙火的時候才下葬,這樣袁家村才能絕煙,袁家村才能滅絕。碰巧這一天袁家村有幾戶人家在吊酒,整天煙火不滅,也是袁家村不該絕,那位風水先生看看不能再等,如果再等下去要開始燒晚飯了,煙火會多起來,所以他吩咐現在開始下葬。象這樣吃鹹菜招待八仙不懂事的人家,將棺材蓋朝下,棺材底朝上倒著埋。在葬墳後的第三天袁家村便開始“發人瘟”〔“發人瘟”~即得瘟疫病死亡〕。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可能風水先生在某些地方說了害袁家村的事,可是風水先生在葬墳後的第二天就回了湖北,袁家村人便把氣撒在余氏先祖頭上,經常欺負余氏先祖,說是余氏先祖害得袁家村發人瘟。可是余氏先祖只知道墳地好,葬娘後自己家中會大發大旺,並不知道風水先生害袁家村的事,所以余氏先祖感到很委屈,被袁家村人氣得發誓,不與袁家村人結親,〔結親~即連姻〕。如果有哪個後人不聽祖訓,與袁家村人結親便倒絕三代。
據《余氏宗譜》記載:義一公居“崗峝嶺”,〔“崗峝嶺”~很可能就是現在的余家嶺村,因為余家嶺村北面的大樹下有很多古墳,我曾見過一古墳,墓碑上刻的是“坤”字輩〕。據《余氏宗譜》記載:坤三公,名永億、字兆望、號繼大。有一妻兩妾,生有三子為“震”字輩。分別為傅氏菊貞生子“彪”、臧氏觀貞生子“傑”、黃氏添貞生子“英”。所以:彪公、傑公、英公、為同父之兄弟。在分居的時候請來風水先生,指點那個地方發旺好。風水先生指出了菱塘坂、余家嶺、余家坂這三個地方。傑公問這三個地方那個最好呢?風水先生說:到晚上每個地方放一個空碗,第二天早晨那個碗裡的露水最滿,那個地方就最好。當天晚上在這三個地方,每個地方放上一個空碗,到第二天早晨天還沒亮,傑公便到三個地方看了一遍。發現余家坂的碗內露水最滿,他便把露水潑掉。到第二天早晨兄弟三個一起來看露水,走到余家坂的時候,見碗裡沒有水,所以彪公挑居菱塘坂,英公居原地余家嶺,余家坂這個地方彪公、英公都不要,傑公說你們都不要,只好我在這裡了。當時余家坂這個地方到處是荊棘叢生,野草遍地,傑公、名“傑堂”便在此開基創業。所以“傑堂公”為我余家坂村余氏之始祖也。據《余氏宗譜》記載:我祖“傑堂公”有:“開基蓮花地,艱辛世上奇。從此人丁旺,瓜瓞發千枝”之句。我祖“傑堂公德配傅氏繼貞”夫人有:“為人外世,甚為賢良。相夫以德,訓子義才。孝心耿耿,遠近名揚。女中君子,閫範流芳”之贊。
從此:余家坂村余氏家族的先人們,在余家坂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頭顱、挺起倔強的脊樑、燃起熾熱的心、向著光明的未來、風裡雨里一步步艱難地走來。經歷了明代、清代、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500餘年的滄桑巨變。余坂村已經發展到一個200多戶,1000多人口,物阜民豐、環境優美、絢麗多彩的現代新農村。然而余家坂的歷代《余氏宗譜》,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在1966年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和“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口號聲中,被“紅衛兵”毀於一炬。這場十年之久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對中華民族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被後人評定為“十年浩劫”,使我族尋根問祖也變得異常艱難。
在1976年後,有“移星換日”之才的鄧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漸顯“政通人和”之氣象。特別是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後,引來經濟重興、盛世再現。國泰民安,人心思源。為了傳承文明、補正史缺、宣揚家風、以正道義、倫輩不亂、宗族不散、秉德循禮、不以貴為援、貧而棄、世系分明、源源不斷、追宗尋源也是余氏後裔,義不容辭之責。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為追思宗族之譜系,傳國學之大義,於1989年余坂村,由余氏“煇”字輩余兆玉掌稿,探尋家族文明的源頭,尋脈絡、訪親友、匯眾聲、集資料。以:丙、泰、悌、表、正、義、禮、存、敬、廷、坤、震、巽、坎、堯、舜、禹、成、周、漢、唐、晉、鐘、澤、材、煇、地、錦、瀾、植、煒、基、鍇、泓、林、炳、垚、鈺、海、標、烜、圭、等字重新修建余家坂村《余氏宗譜》,實乃大義之舉也。並於2000年重修,農曆11月15日,由“煇”字輩,五男二女之福人,余盛修主持開譜慶典。2013年由“材”字輩余光中與“地”字輩余啟亮、余春苟、余泉水及“瀾”字輩餘慶豐負責第三次重修。余家坂宗譜之成功,不僅是余氏族人的智慧與精神的繼承和延續,更是余氏家風家魂的砥礪和升華。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啟迪今生、激勵後人、樹君子之風、行仁義之舉、創驚世基業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