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屋村

余屋村

余屋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位於東城街道偏東,相鄰鰲峙塘社區周屋社區峽口社區,距東城街道辦事處約7千米,面積1.8平方千米。2015年末,余屋村戶籍人口1694人。

明末,余屋村屬東莞縣文順鄉。清朝,屬缺口司。1999年,屬余屋行政村。2003年,屬東城街道余屋社區。

2015年,余屋村經營行業涉及電子、毛織、模具、塑膠、皮具等,有廠房21.4萬平方米,集體經濟總收入2237萬元。居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岀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屋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
  • 地理位置東城街道偏東
  • 面積:1.8 km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1694 人(截至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體事業,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著名人物,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明末,余屋村屬東莞縣文順鄉。
清朝,屬缺口司。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榴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五區榴花鄉。
1952年,屬第五區凹頭鄉。
1957年,屬東莞縣石龍大鄉。
1983年,屬東莞縣附城區余屋鄉。
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余屋管理區。
1999年,屬余屋行政村。
2003年,屬東城街道余屋社區。

行政區劃

余屋村為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余屋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余屋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3007。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余屋村,位於東城街道偏東,相鄰鰲峙塘社區周屋社區峽口社區,距東城街道辦事處約7千米,面積1.8平方千米。
余屋村

地形地貌

余屋村地處丘陵地帶,平均海拔較低,內有背底嶺、大山、屈屋嶺等山,平均海拔40—50米。

水文

余屋村南有寒溪河。

自然資源

余屋村有400年樹齡細葉榕二級古樹1棵,300多年樹齡二級古樹細葉榕2棵,110年樹齡三級古樹細葉榕2棵。 

人口

余屋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為余姓。2015年末,余屋村戶籍人口1694人,其中男883人,女811人;80歲以上56人,最年長者98歲(女)。外來暫住人口4500人。祖籍該村的台灣同胞5人,香港同胞4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5人。

經濟

余屋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花生、甘蔗、橙橘,盛產蒲桃、荔枝、龍眼。改革開放初,村中有糧油、紅磚、榨糖、磨米等加工廠。1987年後,隨著工業化的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經營行業涉及電子、毛織、模具、塑膠、皮具等,有廠房21.4萬平方米,集體經濟總收入2237萬元。居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岀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5年末,余屋村有國小1所(東城二小,2015年有6個年級,20個班,在校學生923人,教職工64人),九年制學校1所(春暉學校,含國小、國中,2015年有9個年級,38個班,在校學生2000多人,教職工80多人),幼稚園1所(天天樂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230人,教職工25人)。

文體事業

2015年末,余屋村有籃球場6個,劇院1個,公園2個,老人活動中心1個,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藏書9000冊)1個。

基礎設施

1963年,余屋村通電,1983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1985年通電話,1989年通自來水,1998年通網際網路。

交通運輸

余屋村有縣道莞龍路、鄉道余屋大街經過該村。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相傳,元代末年立村,始稱“侯山”,清代與周屋村合稱“凹頭鄉”,後以姓氏得名。
  • 本地方言
余屋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東城話。
  • 傳統民居
余屋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存110座,主要有青磚瓦房,建於民國時期,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多數空置。
余屋村中存余氏宗祠,始建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清代、1965年重修。該祠坐北朝南,五開間四進深合院式布局,沿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頭門、牌坊、中座、後廳,面闊21.7米,進深52.7米,占地面積1144平方米。磚木結構,青磚牆體,紅砂岩勒腳,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頂,人字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上立鰲魚(已失),轆筒灰瓦,綠琉璃瓦當、滴水剪邊。頭門明間、次間高,兩盡間略低,前廊用四根紅砂岩石柱和山牆承重,兩側置塾台。二進牌坊面寬5.6米,進深2.9米,門匾正面刻“風采流芳”,背面刻“兩朝良弼”,灰塑龍舟脊。德新國小、余屋國小曾在祠堂辦學,仍作宗祠使用。
進士牌坊,相傳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為表彰余宗旦、余士奇父子而賜建,清光緒七年(1881年)、1983年、2000年重修。坐東向西,12柱3間3樓牌坊,歇山頂,高8米,占地面積約45平方米。牌坊上前後分別嵌有“進士”“她恩”木匾。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楹聯
余屋村代表性楹聯有:大門聯“京國推賢永享曲江廟食,雲祁追遠聿興侯嶺祠堂”,“巽水游魚一派曲江流世澤,乾山拱馬千年侯嶺峙家聲”,書寫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存於余氏宗祠。莞龍公路余屋新中華樓楹聯:“門迎龍山,潮湧寒溪,萬里康莊展錦,派衍曲江,靈鐘侯嶺,千秋風采流芳”,書寫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存於余氏宗祠二進儀門正背面。
  • 族譜
2003年成立東莞侯山余氏族譜編委會纂修《余氏族譜》。《余氏族譜》記載一世余靖在任南京戶部刑部主事等職期間,常以清廉、公正勤勉,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同時記載有《襄公給後人的訓規條》八條規定,規條制定時間不詳,出自潮汕歷史文化中心揭陽市研究會出版《余氏揭陽族譜》,收藏於新修東莞侯山余氏族譜。
  • 歷史事件
民國五年(1916年)春,峽口村民與余屋村民因農田用水發生械鬥,參斗者1000餘人,毀壞莊稼樹木無數。
民國十八年(1929年),余屋村民余偉賓夫婦捐款,在莞龍公路西邊興建余屋茶亭,供行人休憩和暫避風雨。
民國十九年(1930年)5月6日,莞城至石龍公路竣工通車,途經崗貝、下橋、上橋、柏洲邊、峽口、鰲峙塘、余屋等村。
民國三十年(1941年)3月,日偽軍100多人進犯余屋。余屋抗日自衛隊英勇抗擊,日軍燒毀余屋民房4間。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28日,偽軍45師數百人沿莞龍路到周屋、余屋一帶搶劫,附近村莊的農民自衛隊在莞龍公路旁的砂嶺迎擊敵人,斃敵數人。
1999年年底,民主選舉第一屆余屋領導班子,實行村民自治。
2003年春,余屋村民委員會改制為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3年3月18日零時,余屋村進行股份界定。
2016年3月18日,余氏宗祠重光慶典活動,宴席410桌。
  • 歷史遺蹟
余屋村曾有古驛道通過。明代從今莞城往東經峽口村至惠州古道可直抵福建,古道北接增城博羅兩縣入廣郵驛,並與東莞境內各驛道及部分圩鎮之間道路相連。其中,東城路段長約10千米,貫通塹頭、樟村、下橋、上橋、柏洲邊、峽口、周屋、鰲峙塘等村。1958年因修東莞運河,古道被廢。

著名人物

余士奇(生卒年不詳),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中進士,授安徽寧國知府,因斷疑案有功,升南京戶部主事。為表彰余士奇突出政績和為官清廉及其父親余宗旦教子有方,萬曆皇帝欽賜在其家鄉東莞余屋修建“進士她恩”牌坊。

地方特產

余屋村特色農產品有蒲桃,特色食品有蒲桃乾、松糕、米餅、煎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