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修

余修

余修(1911.5~1984.12.25) 原名魯廣益,曾用名魯方明、魯伯謙。濟南市北園沃家莊人。大革命失敗後,受組織委託,到青島參加團地委工作,開展學生運動,並擔任中共山東省委地下交通員,負責黨的秘密聯絡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東大學教務長、山東大學黨組副書記、山東師範學院(今山東師範大學)院長、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等職務。生前還曾擔任山東省人民政府顧問、中共山東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山東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會長、山東現代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修
  • 別名:魯方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濟南市北園沃家莊
簡介,回濟南後,入黨後,新中國成立後,

簡介

余修,父魯佛民、兄魯伯峻都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自幼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國小讀書時,在“五四”運動影響下萌發愛國熱忱。1923年隨父遷居青島,就讀於膠澳中學。1925年冬,由關向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膠澳中學團支部書記。同時,任共青團青島地委委員。因從事革命活動被校方勒令退學。之後,由組織介紹返回濟南。1927年考入正誼中學高中部學習,同時參加共青團山東省委工作。

回濟南後

1928年底調回濟南,在《濟南日報》主編《曉風》副刊,同時創辦進步文藝團體“曉風社”。1929年山東黨團組織遭受嚴重破壞,余修受到敵人注意。根據黨組織安排,赴北平,在沒有接上組織關係的情況下,每天出入於圖書館,閱讀了大量的進步書刊。1931年進入弘達學院高中三年級就讀。“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積極參加各項救亡活動,廣泛接觸進步人士,撰寫詩文,抒發愛國激情。隨之被北平中國大學吸收為旁聽生,翌年考入該校國學系。“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中,他是中國大學學生自治會負責人之一,參加北平市學聯,主編《北平學聯日報》,組織領導了北平文藝青年救亡協會的成立及各項工作,並在此基礎上於1936年11月成立北平作家協會,團結民眾,開展抗日救國工作。

入黨後

同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離開北平奔赴陝北。9月到達延安,入陝北公學學習,擔任學員隊的黨支部書記。兩個月後,調延安“解放社”任助理編輯。1938年春,調回陝北公學,先後任該校第五、第十五、第二十二隊主任。同年秋,調中共中央組織部行政人員訓練班工作。1941年後,分別在延安行政學院、延安大學擔任教育科長、教務主任、黨總支部書記。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作為新華通訊社特派記者,到北平軍調處執行部新聞發布組工作。曾編輯出版《北平解放報》三日刊。1946年全國內戰爆發後,回到延安任新華通訊社總社秘書。1947年隨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到達河北省建屏縣(現平山縣西柏坡,參加了中央工委召開的全國土地會議。會後,隨華東代表團回到山東,任中共渤海區黨委秘書長。

新中國成立後

余修參加山東省首批新型高校的創建工作。1949年任華東大學教務長、黨組成員,並擔任時事政策授課任務。1951年,華大與山東大學合校後,任山東大學副教務長、校黨組副書記。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調任山東師範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和山東省紅十字會主席。1955年9月,任中共山東省委文教部長。1956年8月任山東省副省長,兼省高等教育局局長,並當選為中共山東省委委員。“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即遭到公開批判,受到不公正的對待。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經中共中央審查批准,推倒強加在他身上的誣衊之詞,恢復其政治名譽。1979年12月,當選為山東省政協副主席,並任省政協黨組成員。著有散文《往事集》和詩歌《揚帆集》、《鵲華詩草》以及《余修文集》等。1984年12月25日,在參加中共山東省委擴大會議時,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逝世。
(概述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