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美術館

何香凝美術館

何香凝美術館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國家級美術館,也是繼中國美術館之後的第二個國家現代博物館。

何香凝美術館以收藏、陳列、研究何香凝書畫作品為主,亦將關注相關的美術家並對美術史料加以整理、保存,並組織海內外高品位的美術展覽與精品典藏,通過對現代美術的學術研究及美術教育的推廣等,弘揚中華文化傳統,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及我國美術界與海外的文化藝術交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何香凝美術館
  • 類別:美術館
  • 竣工時間:1997年4月
  • 館藏精品:以收藏、陳列、研究何香凝書畫作品為主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廣東省深圳市
  • 建議遊玩時間:1小時
  • 門票價格:免費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興建時間,展品,意義,建築布局,實用信息,交通信息,人物簡介,

興建時間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三日,何香凝美術館經中央批准興建;一九九六年三月一日動工,一九九七年四月建成,四月十八日正式開館。江澤民總書記親自題寫了館名。
它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國家級美術館,也是繼中國美術館之後的第二個國家現代博物館。它坐落在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城市-深圳華僑城,毗鄰馳名中外的三大文化旅遊景區“錦繡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民俗文化村西門入口緊相連。

展品

何香凝美術館以收藏、陳列、研究何香凝書畫作品為主,亦將關注相關的美術家並對美術史料加以整理、保存,並組織海內外高品位的美術展覽與精品典藏,通過對現代美術的學術研究及美術教育的推廣等,弘揚中華文化傳統,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及我國美術界與海外的文化藝術交流。
何香凝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

意義

為藝術家和藝術觀眾、鑑賞家、收藏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華僑城文化旅遊景區一流環境相融合。以舒適、典雅的環境氛圍,鼓勵人們問津藝術、座談作品、聆聽講座、參與創作;注重藝術家個人的藝術表達,搭建海內外美術界與廣大觀眾之間的橋樑,使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藝術欣賞者之間融為一體,從真正意義上推動中國美術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何香凝美術館以何香凝藝術作品的收藏、研究、展示為基本學術工作,擁有國內外現存數量最多和最重要的何香凝藝術作品,集中了藝術家長達六十多年創作生涯中的代表性作品及相關文獻。既是何香凝藝術創作的完整體現,也是研究何香凝及相關藝術家的重要資料。

建築布局

美術館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其建築設計力求體現何香凝女士一生的品格和莊重、實效、適度的原則。
寬廣的廣場,與中國民俗文化村西門入口相連線,是人與人交流、活動的生活化空間,也成為該建築的前奏曲。通過十幾個寬大的花崗岩台階和二十餘米長的人行天橋,將參觀者一步步引入了館內。整個建築採用灰、白兩色調,典雅、莊重;外觀凹進的牆面與凸出的玻璃盒子形成強烈的對比,長長的狐形牆面上開出長方形的洞口,牆後數十株竿青翠竹隨風搖曳。
何香凝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
主展廳之前是一個四合院式的中庭設計,中庭的南北中軸線與人行天橋和主展廳的中軸線相吻合,使該院成為重要的過度空間。中庭三面採用大面積的木欞窗門,摒棄了繁瑣的裝飾,在簡潔、樸素、具有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散發出現代感。
室內設計充分借用外環境的優美景致,當參觀者欣賞二樓的展品後,拾階而上三樓,樓梯的正前方,通透的大玻璃將民俗村的石林借進來,宛若一幅活的山水畫。
“天井”中庭,不僅洋溢著東方庭院的逸趣,且使室內、室外互相呼應,從而豐富了參觀者的視覺效果。公共大廳等處的屋頂使用了玻璃天棚。在天棚下,遊人可見藍天、白雲,通過陽光的照射,建築映照在地面和牆體上產生的光影,增添了室內空間的趣味性。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免費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9:30-17:00(16:3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節假日除外,特殊情況將在官網通知)。

交通信息

公交
何香凝美術館①:101、21、222、26、M123、M132、M398、M487、N6
何香凝美術館②:113、204、223、234、338、369、M183、M433、M486、M488、N4
捷運
深圳捷運1號線華僑城站下,下車後步行可達。

人物簡介

個人介紹
何香凝(1878.6.27-1972.9.1)女,原名瑞諫,又名諫,廣東南海(今廣州市芳村區)人。1897年與廖仲愷結婚。1903年夏東渡日本求學。9月與廖一起結識並多次拜訪孫中山,決心獻身民主革命,並受孫中山之託積極在留學生中進行活動。1908年8月經孫和黎仲實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此後數年,在東京目白何香凝 圖3女子大學及本鄉女子美術學校學習,同時承擔收發孫函件等後勤工作,並為孫領導的起義設計繪製過軍旗等圖案。其在東京寓所成為孫及同盟會骨幹會員經常聚會的地方。
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前夕回到廣東。辛亥革命失敗後與廖仲愷一直追隨孫左右,進行討袁與護法鬥爭。陳炯明叛亂時極為關心孫夫婦的安危,並全力營救廖脫險。隨後,大力支持孫改組國民黨,與廖一道成為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忠實擁護者和執行者。1924年8月擔任國民黨中央婦何香凝 圖2女部長後,積極開展婦女運動。1925年孫在北京病危時入京侍疾,是孫中山臨終遺囑的簽證人之一。孫中山和廖仲愷相繼去世後,繼承他們的遺志,維護三大政策,努力推進國民革命運動。1926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二大”中央執行委員。後代理婦女部長職,積極支持北伐戰爭
從“四一二”事變到建國後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與宋慶齡毛澤東等通電討伐蔣介石。1929年憤然與蔣介石決絕,後出國旅居歐洲。九一八事變後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鬥爭,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常務委員等職何香凝 圖4。期間曾變賣書畫為十九路軍抗戰募集物品,並同宋慶齡一起籌劃救濟工作,創辦了傷病醫院。1937年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與宋慶齡等提出恢復孫中山手訂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共同抗戰。抗戰勝利後致力於愛國民主運動,反對蔣的獨裁與內戰政策。1946年參加發起成立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的籌備工作。1948年1月與李濟深等在香港創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務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名譽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等職。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著作編為《雙清文集》下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