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槐

何家槐

何家槐,浙江義烏人。中共黨員。1932年在上海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後在國民黨軍事指揮機關、江浙兩地任教並從事譯作工作,1949年後任教於馬列學院、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後到皖北參加土改工作。1931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家槐
  • 別名:筆名永修、先河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義烏
  • 出生日期:1911年8月21日
  • 逝世日期:1969年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上海暨南大學
  • 代表作品:暖味,懷舊集等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簡介,著作書目,個人作品,翻譯書目,人物生平,少年時期,革命時期,加入左聯,加入共黨,輾轉西南,解放之後,作品簡介,基本介紹,《曖昧》,《竹布衫》,《寒夜集》,《懷舊集》,《稻粱集》,《冒煙集》,《自由世界》,

人物簡介

何家槐(1911-1969)筆名永修、先河等。浙江省義烏縣人。浙江義烏人。高中畢業後,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中途轉入上海暨南大學。1929年發表作品,1932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此時的小說風格樸素自然。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左聯”解散前夕,曾負責過“左聯”宣傳工作。1948年冬,經香港武漢入解放區。1949年到北京。1964年8月前一直在馬克思列寧學院(即中央高級黨校)任教。一度曾調任社科院文研所現代文學組副組長、當代文學組組長。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工作。1958年赴波蘭、蘇聯等國講學。1964年調任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主任、黨委委員。“文革”中遭受迫害。

著作書目

個人作品

暖味(短篇小說集)1933,良友
懷舊集(散文集)1935,天馬
寒夜集(短篇小說集)1937,北新
竹布衫(短篇小說集)1937,上海黎明書局
稻梁集(散文集)1937,北新
冒煙集(散文集)1942,文苑
寸心集(雜文集)1953,新文藝
一年集(文學評論集)1955,作家
《故事新編》及其他1957,新文藝
作文基礎知識講話 1958,新知識
魯迅作品講話 1959,長江
旅歐隨筆 1959,中青
海淀集(文學評論集)1959,作家

翻譯書目

小說與民眾(文學理論)美國福克斯著,1938,生活;再版改題為《小說與人民》,1950三聯
論俄國作家 蘇聯席建諾夫等著,1951,新文藝
建設史達林格勒的人們(小說)蘇聯伊萬諾夫等著,1950,三聯;再版1954,中青
莫里慈短篇小說集 匈牙利莫里慈著,與人合譯,1955,作家
七個銅板(小說)匈牙利莫里慈著,與凌山合譯,1958,人文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

1911年8月21日,何家槐出生在何麻車村的懷德堂里。三月後母亡,幼時常居塘下外祖母家。1918年入義烏稠川國小學習,國文甚佳。校長方誌青常在師生面前誇獎他。曾有一老師聽後不服,詰問道:“聞古人能一目十行,家槐比之如何?”方先生捋須笑曰:“一目三行。”
何家槐何家槐

革命時期

1924年,何家槐考入金華省立第七中學。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進步書刊,與進步同學千家駒及共產黨員方元永等交往甚密。並熱烈地愛上了文學,與同學徐轉蓬、王一心等組織了文學社團——薔薇社,出版周刊。1926年重陽節,他與方元永、方城順等去義烏曹村廟會散發反帝、反封建、反軍閥、反土豪的傳單。1927年初,北伐軍光復金華,曾參加總工會工作。1930年,何家槐由省立七中高中畢業,考進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先後在政治經濟學系和中國文學系學習。翌年春,他發起組織白虹文藝社,聘請李青崖、徐志摩、鄭振鐸、趙景深、沈從文、邵洵美等6人為指導員。社員中有寫詩的王一心、劉宇、孫佳訊,寫文藝批評文章的傅潤華等。1932年秋,轉入暨南大學外文系,課餘仍堅持小說創作。這一年冬,他準備在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短篇小說集《曖昧》,當時正值國民黨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黨部製造白色恐怖之時,他們企圖把上海所有進步的大學生和中學生都列人黑名單,一網打盡。這時,魯迅雖然和何家槐並不認識,也從未通過信,但魯迅卻通過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編輯趙家壁通知何家槐趕快搬人上海租界。這樣,何家槐才倖免落入國民黨特務之手。

加入左聯

1933年春,何家槐就讀於暨南大學外文系。當時暨南大學“左聯”小組孫石靈、陳白曙、雷濺波、譚林通等人看到他有一定的創作能力,決定吸收他加入“左聯”。另據尹庚回憶,尹庚在擔任“左聯”閘北區支部組織委員期間,於1933年春天到暨南大學約何家槐同志幾次談話後介紹他參加了“左聯”。而何家槐在自己的履歷表中則稱自己由周文介紹參加“左聯”。在爾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何家槐先後介紹青年作家張天虛、馬子華、老童、齊速、李應聲、王玉青、吳竟等加入“左聯”。
何家槐在暨南大學是學英語的,又是高年級學生。“左聯”小組考慮到他會惹起“職業學生”的注意,因而不久就讓他離開了該校,安排他和沙汀、歐陽山、艾蕪、葉紫、楊騷、穆木天、周文等一起參加了“左聯”創作研究委員會的工作。何家槐和他們一起負責對“左聯”成員的作品進行評論,好的推薦發表,差的提出修改意見。此外,他也曾參加“左聯”小說創作委員會和大眾文藝委員會的工作,並曾任大眾文藝委員會的主任,研討怎樣加強工農聯繫,怎樣培養工農通訊員和工農作家等問題。

加入共黨

1934年4月,何家槐由周文與彭冰山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周揚監誓。同年秋,他擔任了“左聯”組織部部長。這時,王淑明擔任宣傳部長。這樣,他和王淑明、徐懋庸三人組成了“左聯”行政領導小組。不久,他又擔任了“左聯”閘北區委書記,領導“左聯”作家編刊物、寫文章,參加工人運動。這一年的9月18日,上海舉行了聲勢浩大的“九一八”紀念遊行,何家槐擔任領隊,沉著堅定,勇敢無畏。
1936年春,“左聯”解散後,革命文藝界就著手準備成立新的統一戰線組織,何家槐與茅盾、王任叔、王統照、周立波等34人作為發起人,呼籲成立中國文藝家協會。6月7日,中國文藝家協會召開成立大會,何家槐和茅盾、郁達夫、洪深等110人一起簽名參加這一協會,並被選為候補理事。6月15日,他與魯迅、巴金、曹禺、吳組緗等63人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

輾轉西南

1937年8月13日,日軍入侵淞滬。何家槐參加由錢亦石、杜國庠領導的戰地服務團。同年冬,隨團經浙西撤到金華,居留數月,為興起抗日救亡運動而勞碌奔走。翌年受中國共產黨的派遣,在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領導下,他輾轉西南,奉命到國民黨軍隊中做抗日宣傳工作和統戰工作。起初擔任國民黨第八集團軍司令部戰地服務隊編印股股長,後到由張發奎任司令的第四戰區長官司令部任秘書。期間編輯了《張發奎將軍抗日言論集》一書。1946年春,國民黨憲兵特務欲將他逮捕,由於得到張的掩護,他以“復員”名義攜妻帶子自廣州潛回家鄉義烏,蟄居花廳譯著。期間,陳望道曾登門拜訪。下半年在義亭大成中學任教。這年初冬,何家槐胃潰瘍復發,大量吐血,生命垂危,而又無錢醫治。只好托人在《文匯報》上登出一則啟事,向外界求援。周恩來在《文匯報》上看到那則啟事後十分關心,親自叫人寄錢《文匯報》轉交給何家槐。

解放之後

1948年,在浦東大江中學執教的何家槐取道香港經武漢進入江漢解放區。1949年4月抵達北京。5月起在馬克思列寧學院(後改名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從事語文教學工作,任語文教研室副主任、主任。7月參加中華全國第一次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名中國作家協會)成立大會,當選為協會全國委員會候補委員。1956年4月隨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義大利、法國、瑞士。1957年11月至1960年2月,曾調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先後任研究員,現代文學組代組長、副組長,當代文學組組長。1958年9月赴波蘭科學院、莫斯科大學講學。1964年9月調廣州任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校黨委委員和廣東省文聯副主席。1966年初夏,被作為“三十年代文藝黑線人物”而遭批鬥。其後迫害不斷加劇。1969年2月在監禁中患腦溢血逝世,終年59年。1978年平反昭雪。

作品簡介

基本介紹

何家槐在中學求學時即愛好寫作,時有習作在《學生雜誌》上發表。1929年在省立七中就讀期間,就曾與同學王一心、曹百川、胡步、趙健等人合編《浮漚月刊》。大學時期,曾在《新月》、《小說月報》、《東方雜誌》、《申報》等刊物上發表詩歌、小說和散文。“左聯”時期,曾參加《大美日報》副刊《七日談》、《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及《每周文學》的編輯工作。1936年6月至1937年10月,擔任了《光明》半月刊的編輯工作。自1932至1937年間,何家槐筆耕不輟,先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惡行》、《曖昧》、《竹布衫》、《寒夜集》以及散文集《懷舊集》、《稻粱集》。40年代出版了雜文集《冒煙集》。解放後出版有散文集《旅歐隨筆》、雜文集《寸心集》和文學評論集《一年集》、《故事新編及其它》、《海淀集》、《魯迅作品講話》;譯著有《小說與人民》、《建設史達林格勒的人們》、《論俄國作家》等。
早期的《惡行》、《曖昧》、《竹布衫》等作品,都是何家槐加入“左聯”之前的創作。這些小說不是取材於作者過去在故鄉的生活經歷,就是描寫青年學生的戀愛生活。《惡行》收入了《惡行》、《晚餐》兩個短篇小說。其中《惡行》反映的是封建家庭一對夫婦之間的感情齟齬,從一個側面揭露了童養媳制度的弊端。《晚餐》敘述了一個婚外戀故事。

《曖昧》

《曖昧》中收入的8篇小說,就題材而言,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家庭悲劇,如《貓》所寫的是由於“我”懷疑妻的貞節所造成的知交斷絕往來,妻子出走的悲劇。文中的主人公是以詩人徐志摩為原型塑造的,這篇小說是何家槐的成名作。另一類則是青年男女的戀愛故事如《湖上》、《侏儒》等。《曖昧》出版後,劇作家洪深曾發表《評何家槐〈曖昧〉》一文,認為這些小說“可以知道作者對於人生的解釋,正和現代大多數的小布爾喬亞女人一樣,只是一種空泛的憎惡,現時代的社會環境,對他只是一個使他寒心的‘醜惡的現實’”。作品中流露出來的“絕望的呼聲”,“不是何家槐一個人的,而是和他同時代的每個小布爾喬亞作家的呼聲。”之後,趙景深也在《讀書月刊》上發表了《論何家槐的小說》一文。

《竹布衫》

《竹布衫》收入了5篇小說。《白舅舅》通過描寫白舅舅晚年寄人籬下的難堪生活,反映了舊社會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冬霄》反映報童的辛酸生活,作者在篇末借“我”的口沉痛地說:“他這樣乖,這么早就懂得人世間的痛苦,而他的身體又這樣弱,這相襯真是無比的殘酷。”對舊社會發出了強烈的控訴。作者在《竹布衫》後記中說:“創作的確不是件易事,有時我實在感到自己能力的枯窘。世界正處在一個大變動的時期,尤其是中國,我希望以後能夠抓住變動的中心,寫出一點比較切實的文章。”由此透露出作者創作轉變的信息。

《寒夜集》

《寒夜集》里的作品,大多是他加入“左聯”之後創作的。《微笑》、《行路難》,描寫了農村的破敗景象,反映了廣大農民生活的悲慘境況;《潑出去的水》揭露了封建的童養媳陋習對青年婦女精神世界的摧殘;《回鄉記》、《雨天》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失望、苦悶的心情及他們熱切嚮往光明的願望。

《懷舊集》

1935年9月,上海天馬書店出版了何家槐的第一個散文集《懷舊集》。書中的7篇散文,有的抒寫對長年勞作、被束縛於家務之中,過早逝世的母親的悼念之情(《母親》);有的寫自己早年寄人篙下生活的苦楚(《第一夜失眠》);有的寫參加革命的作者與保守的父親在思想上的矛盾與分歧(《訣別》),而更多的則是反映勞動人民的貧困生活。《懷舊》敘寫作者1932年前後住在天通庵路車站附近時隔壁的一位貧苦婦女和她的孩子們的苦難生活;《啞巴子》描寫了作者少年時期在他家幫工的一位貧苦農民;《午夜夢回三千里》描寫了一位農民對亡妻的懷念。在這些作品中,作者對筆下苦難的勞動人民充滿了深切的同情。

《稻粱集》

1937年,何家槐又在北新書局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稻粱集》。書中的10篇散文,不少篇章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辛酸遭際:《布販子》中的布販子因賺不到錢而發出一陣陣憂鬱、悲哀的感喟;《野渡》中的擺渡老人孤獨、悽苦;《橋上》反映貧民窟里人民的苦難生活;《喜訊》則是一篇諷刺小品,揭露了一個國民黨立法委員荒淫無恥的本質。

《冒煙集》

40年代,由於革命鬥爭的需要,何家槐逐漸由寫小說、散文轉為寫雜文和短評。在國民黨軍隊中做抗日宣傳工作與統戰工作期間,他繼續不斷地在《野草》、《文學青年》等進步刊物上發表戰鬥性很強的文章。他把寫作看成戰鬥,利用一切機會,宣傳進步思想。即使有一次他的腳被炸傷,在山洞中養傷期間也沒停下筆來。他曾把這個時期發表過的文章編成集子,叫做《冒煙集》。

《自由世界》

抗戰勝利後,何家槐在廣州參加創辦《自由世界》刊物,撰文揭露美帝國主義策劃中國內戰的陰謀。新中國成立後,何家槐雖然大多數時間是在中央黨校和大學工作,但他仍然不斷地寫評論文章,為繁榮社會主義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