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何如璋故居
- 地理位置: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
- 文保級別: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建築數量:5座
建築組成,人境廬,宮詹第,茂塘公祠,耕經別墅,通奉第,保護措施,人物檔案,
建築組成
人境廬
清光緒八年(1882)由何如璋所建。其任駐日公使期間,不負國人期望,完成外交任務,贏得日本政府及民眾尊重,聲名顯赫。亦被日本文化界奉為偶像,刊行詩文集,多有其題字、序言或評語。回國前,與梅縣黃遵憲同請日本書法家大域成瀨溫題以隸、楷各寫“人境廬”一幅,何如璋取隸書,黃遵憲取楷書。歸國後,何、黃各在家鄉造屋,均將“人境廬”題匾書於大門額,作為中日友好邦交之見證。人境廬建築面積302平方米,上下兩堂左右橫屋結構,磚牆灰瓦。門坪以鵝卵石鋪設,門前茂竹成林。門廊長闊,立兩根方石柱,以承梁托架。門額黃底以隸體墨書“人境廬”三字,匾額左右彩繪宮廷議事講讀壁畫。步入屋內,可見下堂屏風柱架仍在,屏風無存。立下堂,可見上堂及左右側廳。屋內裝飾簡約,抬梁斗拱間有簡易木雕。天井寬闊,底部以鵝卵石鋪八卦人字石銅錢圖案,植以花草樹木,綠意盎然。上堂辟有簡易展板,展有“清廷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何如璋故事——牛角掛書、小有洞天、石牌坊之議、尊老愛幼”等圖文。何如璋曾孫仍住人境廬,守護著此座歷史建築。
宮詹第
宮詹第與人境廬同排而列,一牆之隔,由何如璋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建築面積783平方米。詹事府始設於唐,清朝延設,職掌凡皇帝坐朝或秋審、朝審以及九卿、翰、科、道會議之事,設正三品詹事滿、漢各一人,正四品少詹事滿、漢各一人。何如璋進士出身,為翰林院編修、侍講學士,以其學識被授少詹事,在皇帝身邊行事,可謂榮耀,人稱“宮詹公”。繼人境廬之後,又築一屋,起名“宮詹第”以紀念。宮詹第為土木構築,兩堂兩橫一門坪一外斗門建築結構,建築布局與客家民居並無大異。全屋以外斗門出入。外大門額書“宮詹第”,翰林院書法家所題,筆力剛勁。正大門匾額書“清袐流徽”,匾額左右彩繪壁畫,左曰“天章召見”,描繪皇帝與臣子們商討國事。右曰“改容聽講”,描繪光緒皇帝與大臣們聽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翰林何如璋講課。此兩幅壁畫反映何如璋在宮廷從政活動場景,有較高認知價值及藝術價值。宮詹第曾住過革命黨人。《客家民居·大埔卷》第137頁載:據族譜及老人口述,民國十六年(1927)9月20日,賀龍、葉挺等率“八一”南昌起義軍主力部隊途經雙坑。入鄉當日,在茂塘公祠招待賀龍、葉挺等首長喝茶並商談部隊食宿事宜,以宮詹第為司令部,住賀龍、葉挺等,其餘分住人境廬、耕經別墅、通奉第、關帝廟等處。民國三十一年(1942)秋,何如璋之子、時任兵工署廣州辦事處主任何壽田,住在宮詹第療傷並與國共人士商談抗戰事宜。
茂塘公祠
茂塘公祠從宮詹第而上,至故居後排,即至茂塘公祠。公祠由何如璋曾祖母林氏建於清嘉慶十年(1805),清道光十八年(1838)何如璋出生於茂塘公祠右側正間,民國二十二年(1933)、2002年重修。因何如璋入翰林院,御賜“太史第”,故茂塘公祠又名“太史第”。公祠為上下兩堂兩橫結構,前築照牆,外設斗門,照牆門坪異常寬闊。斗門額書“茂塘公祠”,門聯“太史龍門使星東曜,高崗虎岌靈氣西來”。入斗門,經天池,又過內門,至大門前。門額書“絲綸世掌”匾額,石門框上鑲有“孝悌”“忠信”戶對,其上灰塑麒麟一對,中拋繡球一隻,精雕彩繪。上堂置木雕祖龕,鏤空彩繪,安放祖宗牌位。祖龕其上懸掛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所書“世德堂”堂號,堂柱作聯“世運方新敦孝悌以重人倫首務修齊明大道,德鄰不遠學詩書而習禮樂勉成作述效前賢”。上堂梁棟懸掛清鹹豐五年欽命國子監祭酒提督廣東全省學政吳保太為儒士何茂塘之妻節孝林氏所立“心貞年永”匾,及何如璋所立“進士”“欽差大臣”“欽授工科舉人”“首任駐日公使”“兵部主事”“父子進士”匾。厚重牌匾盡顯雙坑何氏一族尚禮敦學之儒雅家風。
耕經別墅
耕經別墅為何氏私塾,何如璋幼時在此蒙學。耕經別墅與茂塘公祠並排,建築面積148平方米。屋呈長方形,入門右側為天井,左側一廳五房,前低後高。天井中間以牆為屏,隔斷成兩方小天地,設有隔門相通。大門額書“耕經別墅”、屋內隔門額書“經畲”及花窗聯“竹露松風蕉雨,茶煙琴韻書聲”,告誡子孫不以屋小,潛心修讀史經,修煉浩然之正氣。正是有此清雅之所,學堂雖小,然人才輩出,賢者有何如璋、何壽朋父子進士,為大埔縣七家“父子進士”之一,名耀一時。
通奉第
通奉第地處耕經別墅右側,由何如璋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該年,何如璋誥授從二品“通奉大夫”,在老家特建此屋,取名“通奉第”以念。通奉第建築面積329平方米,主屋仿行宮而造,分列兩槓屋,設上下兩堂,中置過廊,立通頂屏風,右外側另建一排屋。大門前有門坪,外築照牆。屋內抬梁斗拱,精美屏風,木雕彩繪,其裝飾為5座建築之中最為考究。曾有相傳何如璋當年拜見李鴻章時,描繪家鄉有“崧里八景”,李鴻章建議皇帝南巡時順道觀賞,何如璋聞訊,命家人速建此屋,以備恭迎聖駕。時過境遷,聖駕未臨,通奉第已是容顏漸褪。何如璋後人仍居於此,前期屋主耗資十萬修繕,重煥光彩。
保護措施
2014年01月14日,何如璋故居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檔案
何如璋(1838-1891)客家先賢,潮州先賢,字子峨,大埔縣雙坑人。少時家貧,隨姑父陳芙初初學,學業大進,清鹹豐十一年(1861)中舉人,清同治四年(1865)任五品銜知縣。同治七年(1868)中進士,選入翰林院庶吉士,後授職翰林院編修。清光緒二年(1876),何如璋誥授通奉大夫。其時時局不穩,列強環列虎視,何如璋探求治世之方,主張興辦“洋務”,得清廷重臣李鴻章器重。光緒三年(1877)任大清國首任駐日本公使。駐日期間,增設橫濱、神戶、長崎三處領事館。後與李鴻章有琉球問題之爭,光緒八年(1882)被召回國,任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光緒九年(1883)九月出任福建船政大臣,主管馬尾造船廠,補授詹事府少詹事。光緒十年(1884),何如璋迭奏清廷“集中兵力”“先發制人”攻打入侵法艦,無奈朝廷未納,和戰不決,貽誤戰機,致使法艦突襲,福建水師大敗,馬尾船廠被毀。何如璋被貶戍守軍台,達三年之久。在戍期間,著成《管子析疑》三十六卷。清光緒十四年(1888)軍台還歸,何如璋退出官場,受聘韓山書院講席。光緒十七年(1891),病卒於韓山書院,享年54歲。何如璋著有《使東述略》《使東雜詠》《使日函牘》《管子析疑》等籍,及《塞上秋懷》《袖海樓詩鈔》等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