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壽安,物理學家。浙江臨海人。1945年畢業於廈門大學電機系。建國後,何壽安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十年代從事金屬單晶力學性質研究,發展了金屬單晶和定向單晶的製備技術、微量拉伸變形測定和單晶形變的電子顯微觀測技術。在高壓物理研究中,負責組建了國內第一個高壓研究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壽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臨海縣
- 出生日期:1923年3月16日
- 逝世日期:1989年5月27日
- 職業:物理學家
-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
- 主要成就:發展了金屬單晶和定向單晶的製備技術、微量拉伸變形測定等
- 性別:男
簡介,基本信息,職務,貢獻,奠基人,技術,研究,學術,簡歷,1923年3月15日,1941~1945年,1945~1947年,1947~1949年,1949~1989年,1963~1966年,1976~1984年,1989年5月27日,生平,工作貢獻,國家"上天入地"項目,科技成果,高壓技術,獲國家發明獎,4.2GPa流體靜壓力設備,4×400噸鉸鏈四面頂壓機,壓砧超高壓技術,動態高壓技術,理論與實踐,物理研究,實踐動手,
國家"上天入地"項目
1958年中國制訂12年科學發展規劃時,提出要搞“上天入地”的各種材料。深井地質鑽探需要用金剛石、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去攻破諸如花崗岩之類的硬地層。於是就把高壓高溫人工合成金剛石列入了規劃。何壽安學術思想活躍,又具備很強的動手能力和設計本領。領導決定由他帶領幾位年輕人,在物理所成立了製備金剛石、立方氮化硼的研究小組。經過幾年的艱苦工作,1963年7月終於合成出人造金剛石,開創了中國高壓物理研究的先河。此時,正值大慶油田探井鑽探遇到硬地層,急需金剛石鑽頭。當時在國際社會對我禁運情況下,只有靠自力更生。於是物理所就無償地把人工合成金剛石的工藝技術推廣到大慶油田、首都鋼廠和東華門工廠等工業生產部門。
科技成果
“文化大革命”後,1978年,“高溫高壓技術的建立及人造金剛石的合成”項目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和全國科學大會獎。“人造金剛石鑽探技術”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研究隊伍從起初的兩個研究組,發展成具有五個研究組的高壓物理研究室。至1984年物理所科研體制改革前,何壽安一直擔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還擔任過副所長。研究的課題涉及到高壓下光、電、聲、熱和力等物理性質,以及高壓下非晶態、超導體和金剛石等材料科學諸多方面。接納了地球物理所、上海技術物理所、地質所、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地方分院等單位的進修人員。此外,還為中國先期的核武器事業負責組織並制訂靜態高壓研究方案,提供了一批有用的狀態方程數據,做出了貢獻。
高壓技術
萬事開頭難,要在幾萬大氣壓以上的極端條件下進行物理實驗,首當其衝的是高壓設備與技術。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既沒有國內外現成設備可買,又沒有可供抄襲的機械製造藍圖。何壽安硬是憑藉著文獻上的示意圖、照片和一些數據,自行設計計算,組織大家分頭跑器材、聯繫加工。他經常和工人一起邊商量邊加工。為了研製四面頂油壓機,他親自動手用泥土、土豆等製作模型講解。終於在1962年製成了中國第一台拉桿式4×200噸級四面頂壓機。中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就是利用這台壓機合成的。在他的組織領導和親自參與下,到1963年五年時間裡,就研製了500MPa 流體靜壓力電磁實驗設備,3GPa流體靜壓力設備,4.5GPa固體壓縮率測量設備,10GPa環狀容器高壓高溫設備,以及4×200噸四面頂高壓高溫設備等一系列具有先導、奠基意義的高壓設備與技術,培養造就了一代高壓技術人才,為開展基礎研究提供了條件,也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獲國家發明獎
4.2GPa流體靜壓力設備
物理所高壓研究室在何壽安的組織領導下,積極制訂了發展規劃,擴展了研究範圍,擴大了研究隊伍,同時又進一步發展了高壓技術,研製了4.2GPa流體靜壓力設備(亦稱新式三萬大氣壓設備)。由於它結構新穎,性能優異,使用方便,曾得到國內外好評,獲得了1965年國家發明獎。“文化大革命”後,又推廣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使用,促進了那裡的高壓研究工作。
4×400噸鉸鏈四面頂壓機
還研製了4×400噸鉸鏈四面頂壓機,促進了後來工業生產的鉸鏈六面頂壓機的發展;4×1000噸拉桿式四面頂壓機;1200噸、3500噸和5000 噸級單缸繞帶式壓機等大型高壓設備。
壓砧超高壓技術
發展了用於X射線衍射和力學性質研究的硬質合金布里奇曼(Bridgman)壓砧超高壓技術設備,以及用於X射線衍射和光學實驗的金剛石壓砧超高壓實驗設備與技術。
動態高壓技術
除了以上這些可供開展多種物理實驗使用的靜態高壓設備和配套技術外,還曾研製了爆炸合成金剛石、輕氣炮等動態高壓技術和設備。以上這些高壓設備都是純粹中國造的,由物理所高壓實驗室設計,有些設備還是由物理所工廠製造的。這些高壓設備與技術,在國內起到了先導和播種機的作用,大大拓寬了高壓物理的研究範圍。
理論與實踐
物理研究
中國高壓物理研究工作是從高壓合成金剛石超硬材料這類套用課題入手的,是按照當時“任務帶學科”的主導思想搞起來的。實驗室建設初期,在沒有任何高壓設備來源的情況下,一切要靠自行設計研製,這自然在高壓技術方面投入的精力會更多些。因此,在研究室發展戰略上,一度出現技術與基礎不夠協調的現象。
高壓研究工作也和全國科研工作一樣,在經歷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停頓之後,看到中國與國際高壓研究欣欣向榮所形成的巨大差距,這對全室科研人員產生了兩個作用,其一是看到高壓研究有著廣泛深刻的內涵;二是催人奮起直追。“文化大革命”結束了,何壽安恢復了室主任職務,從此又形成了一次新的發展,相繼開展了高壓下非晶變態以及高壓下非晶弛豫現象的研究;高壓下X射線衍射研究相變與狀態方程;高壓下固體聲速與狀態方程研究;高壓下拉曼光譜研究;超導材料的高壓合成;金剛石合成機理;新型高壓技術研究;以及一些套用方面的測試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具有50多人的研究室,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實踐動手
高壓物理是技術性非常突出的實驗物理。何壽安在解決實驗方法方面思路開闊,辦法多,在物理所是眾人皆知的。這得益於他勤於動手實踐。在物理所,登門向他求助解決各種實驗技術難題的不僅有年輕人,也有年長者。甚至物理實驗大樓的基建工程,也請他參與指導。對於這一切,他都熱忱給予幫助。受他幫助過的人都稱讚他誨人不倦,耐心細緻,沒有科學家的架子。他身教重於言教,薰染著年輕人。他所設計的實驗設備,都是根據研究工作提出的要求,僅憑文獻中的圖片,反覆琢磨設計出來的。有時為了第二天討論方案時講解,晚上又是計算又是畫草圖還要做模型。經常是夫人半夜一覺醒來,看到他還在伏案工作。1984年以前,他家住在東城盔甲廠,到西郊中關村上班十幾公里路程,就靠腳踏車來回奔波。後來年紀大了,就自己動手將它改裝成一輛機車,每天早出晚歸。白天工作繁雜,只有晚上才能清靜下來看文獻、思考問題。有一次,他騎車摔傷了,仍堅持上班。作為創始一門新學科的領頭人,一種事業心和責任感驅使他不知疲倦地工作著。早期製作高壓容器的硬質合金零件,全靠實驗室自行燒結和加工。他以身作則和大家一樣值夜班、看爐子、磨削零件等。有的儀器靈敏度不夠高,他就親自動手改裝,並耐心地把技術傳授給年輕人。五十年代前民主德國總統送給毛主席的一台電子顯微鏡被轉送到物理所使用。儘管何壽安以前未曾接觸過電子顯微鏡,但由於他勤於動手實驗,很快成為中國早期的電子顯微鏡技術顧問。他曾任中國物理學會電子顯微鏡專業委員會委員。1981至1984年,他擔任物理所統管技術系統的副所長。為了充分發揮物理大型儀器設備的利用率,他日夜操勞,組建了公共實驗室。當他患晚期癌症臥床不起期間,人們向他匯報工作進展時,他深情地說:搞高壓很艱難,還是要腳踏實地地做工作為好。這正是他為開創與發展中國高壓研究奮鬥一生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