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本病為X-性聯鎖顯性遺傳。由於位於X染色體上的PHEX基因突變,導致腎小管重吸收磷減少所致。偶見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者,也有部分患者為散發,無家族病史。
臨床表現
患兒接近周歲下肢開始負重時,才發現症狀。開始發病常以“O”形腿或“X”型腿為早期症狀,其他
佝僂病體徵很輕,較少出現肋串珠和郝溝,缺乏營養性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常見的肌張力低下。常不被注意。較重者有進行性骨骼畸形和多發性
骨折,伴有骨骼疼痛,以下肢為主,甚至不能行走。嚴重畸形者,身高的增長多受影響。牙質較差,牙痛,牙易脫落且不易再生。對一般劑量維生素D無反應,血磷低下,尿磷增加。
檢查
1.血生化異常
主要是低血磷。血清磷值下降0.48~0.97mmol/L(1.5~3.0mg/dl),多在0.65mmol/L(2mg/dl)左右,血鈣值正常或稍降低,血清鹼性磷酸酶活性增高,雖然存在低磷血症,但尿磷排出仍增加,提示腎小管對磷的重吸收障礙。尿中無胺基酸。即便有腎小管磷重吸收障礙,在出生的最初幾個月,由於腎小球濾過率相當低,血清磷濃度可能正常。所以最早的實驗室異常可能是血清鹼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尿常規和腎功能正常,腎小管重吸收磷率降低。
2.X線檢查
骨片可見輕重不等的
佝僂病變化,活動期與恢復期病變同時存在,在股骨、脛骨最易查出。有骨齡落後、
膝外翻或內翻。乾骺端增寬,呈碎片狀,骨小梁粗大。在脛骨近端、遠端以及股骨、橈骨、尺骨遠端乾骺端皆可出現杯口狀改變。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除外其他病因引起的
佝僂病,對一般劑量維生素D無反應,結合實驗室檢查血磷低下、尿磷增加等結果可做出診斷。
鑑別診斷
(1)維生素D的攝入量已超過一般需要量,仍出現活動性
佝僂病骨骼變化。
(3)給40萬~60萬單位維生素D肌肉注射,一般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患兒在數天內血磷上升,2周內長骨X線照片顯示好轉,而本病患者無變化。
(4)家庭成員中常見有低血磷症,是低磷抗D佝僂病的特點。
低血鈣性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少見,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腎臟缺乏1-羥化酶不能合成1,25(OH)2D3所致。出生後數月發病,常伴有肌無力,早期可出現手足搐搦症。血鈣降低,血磷正常或稍低,血氨增高,可出現胺基酸尿。常規劑量維生素D治療後,在X線長骨片上仍顯示佝僂病徵象。將維生素D劑量增加到每日10000U或雙氫連固醇(DHT)0.2~0.5mg才有療效。用0.25~2μg的1,25(OH)2D3治療即獲痊癒。
治療
治療原則是防止骨骼畸形,升高血磷,維持在0.97mmol/L(3mg/dl)以上,有利於骨的鈣化。維持正常的生長速率,避免維生素D中毒所致高尿鈣、高血鈣的發生。
1.單純口服磷酸鹽
常用磷酸和磷酸氫二鈉的磷酸鹽合劑,每1ml含磷元素30.4mg,每天補充磷元素760mg。嬰幼兒為0.5~1g/24小時,兒童為1~4g/24小時。磷酸鹽製劑易並發噁心及
腹瀉,最好同時給維生素D或DHT。
2.磷酸鹽和維生素D兼用
維生素D2用量5萬~20萬U/24小時。維生素D極易積存體脂內,大量積儲後才被發現中毒症狀。
3.DHT
為類似維生素D製品,在體內經過羥化後發揮維生素D的作用,在體脂中不易積儲,不易中毒,較為安全。
4.1,25-(OH)2D3
用量為50~65ng/kg/24小時。經治療後血漿鹼性磷酸酶降至正常,血磷繼續低下,配合磷酸鹽製劑服用,療效更好。
5.預防血鈣過高
為了預防血鈣過高,每1~3個月檢查1次24小時尿鈣和尿肌酸酐。尿鈣與尿肌酐的比值正常為0.15~0.3。如果大於0.4,提示維生素D或DHT的劑量過大,應減量。用利尿劑如氫氯噻嗪(雙氫氯噻嗪),可避免
高鈣血症,並可增高血磷濃度。
預後
本病須終身治療。未及時治療者,可發生骨的嚴重畸形,影響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