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懶腰的學問

伸懶腰的學問

六零後談閒事,張愛玲傳作者散文隨筆集

基本介紹

  • 書名:伸懶腰的學問
  • 作者:余斌
  • ISBN:978-7-5495-7002-7
  • 類別:散文隨筆
  • 頁數:296
  • 定價:40.00元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 所屬叢書:余斌三本:酒事 書事 閒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編輯推薦,文章節選,目錄,軼事補充,相關暢銷書,

內容簡介

“由‘千萬人’、‘千萬年’那樣巨觀下來,再尋常的相遇居然是那樣的‘剛巧’。倒過來推想,相遇的可能性與不遇比起來,竟是微乎其微,不由要讓你對那偶然,留幾分珍重。”
本書為余斌個人隨筆集一種,日常的經歷之事在余斌筆下也能生出花樣——或是自己身上發生的趣事、糗事、俗事,或是身邊人的遭遇,又或者是對外出旅行的看法,皆可笑可嘆可以回味。
作者為專欄作家,已有多部隨筆集出版,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人氣;
作品文字輕鬆幽默,有人文情態。

作者簡介

余斌,六〇後,南京人,現供職於南京大學文學院。著有《張愛玲傳》《事跡與心跡》《字裡行間》《提前懷舊》等,2015年出版了3本散文隨筆集,分別講了文人的酒事、書事、閒事,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三本書分別是:《喝酒的故事》、《有書和沒書的日子》、《伸懶腰的學問》。

編輯推薦

人生也許不過“到此一游”,既是“俗人俗事”,不如“瞎三話四”“一笑了之”。

文章節選

中學語文教材中選了台灣散文家張曉風的一篇文章,名為《不朽的失眠》,文章還有副題:給沒考好的考生。是勵志,也是安慰。文中的主角是唐代詩人張繼,科考名落孫山,失意歸家,道經蘇州,於失眠中成詩一首,便是傳誦千古的《楓橋夜泊》。這絕對是壞事變好事的範例:睡不著覺撿了個大便宜,居然有這樣豐碩的成果。這樣的好事從來沒碰上過,雖說我對失眠的體驗,應該不比張老先生少。可見要想成就不朽的失眠,先得是有不朽因子的人。故我對失眠的態度,總是傾向於拒絕而非接納。
……
誰都不管,最後只好靠自己。我後來也悟到了,失眠這不速之客如同人來瘋,越理他越來勁,索性不理他,自覺沒趣了,或者自動就告退。最要不得的是跟他著急,一著急就壞事,好比抽刀斷水,舉杯消愁,只有加倍的難受。其實也是沒轍了,只好逆來順受,不想與古人以毒攻毒的路數,倒也暗合,只是我絕不下床。躺在床上看書,再遲也是好整以暇,權當沒有睡覺這回事。必到睡意深濃,濃到燈也懶得關了,這才撒手棄書,矇矓睡去。所以總是“床前明燈光”,徹夜不熄。如此這般,睡眠的質量可想而知,以欠覺替換了失眠,代價可謂慘重,故我對失眠的勝利,只能叫作“慘勝”。
——《失眠》
“自古至人無夢”—似乎不做夢是得道高人的標誌—據此絕大多數人倒是可以很輕易地鑑別出自己“妄人”、“愚人”,總之是普通人的身份,不再費心去幻想成為一個高人,因為我們隔三岔五不免要做夢,敢於斷言自己從不做夢的人,幾乎沒有。
人人都做過夢,然而所夢各異,因此也就各有各的經驗。也許除了做夢必在睡眠中之外,我們根據經驗可以就夢境達成共識的唯一的一條便是,它是虛的。電影電視很能反映或利用這種共識,所以每當表現夢境,畫面必先淡去,朦朧一陣子,以示其“虛”。
……
——《關於夢》
“可遇而不可求”不知算不算一句成語,我一直覺得此語特別的妙。有些事情是可以力致的,有些事情則只可“遇”。
大學三年級的暑假,獨自一人騎了腳踏車往廣東那邊遊山玩水,一路上走走停停,有天傍晚到了福建的莆田,歇在縣體委招待所里。莆田是個小地方,晚上也無處可去,吃了飯便伏在二樓的欄桿上望呆、乘涼。下面的操場空蕩蕩、黑漆漆的,四周靜悄悄,只有遠處隱隱傳來人聲,很有幾分無聊。
……
——《遇》

目錄

第一輯 俗人俗事
失眠
關於夢
我的“另類”高考
想發燒

尷尬
骨鯁在喉
邂逅老鼠
當沒有香菸的時候
錯別字
師生
新年計畫
住在天上
怨我不怨我
做父親的理由
名字的難產
聽好話
童言
戰鬥正未有窮期
第三輯 到此一游
出門在外
看黃山的臉色
珊瑚兇險
大理聖誕夜
漢語在大馬
“一國兩制”
黃河邊·廁所·中秋月
賭場的早晨
廢洞不觀
富人的滋味
河內的摩托
鞋拔子之旅
出國
第二輯 一笑了之
伸懶腰的學問
是可忍,孰不可忍
女人與逛街
漂亮老婆與安全感
生兒育女與成就感
自虐
幽默
“死”的喜劇
穿衣的尷尬
崩潰
酸sir
易容之術
第四輯 瞎三話四
偏方
美容
發現
店家
偏見與歧視
緣分·偶然
賈政是個“好”同志
說的與唱的
說“八”
誤“會”
交情
難說“OK”
膽量
散步
嗜好
攀比
風氣
看圖識字
送禮的常識
保險
入鄉隨俗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
照片是一個pose

軼事補充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大學擴招,南京多了幾家民辦學院,因此我這樣的人也還有學可上。那時我們的系主任原是南京大學中文系的老前輩,動員了許多當年的朋友和學生來兼課。余斌老師來教我們外國文學,彼時他年未不惑,按高校里對年輕的寬大界定,尚屬“青椒”一枚。但進教室時倒極篤定,不帶教材,亦無講稿,進教室後將茶杯往桌上一放,眼一翻,望向天花板,開始講課。說到重要的人名、書名,也會板書,但絕無排列次序,更不會標註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之類的綱目,弄得前排少數認真記筆記的女生無所適從。講台下繼續嘈嘈切切,老師講自己的,有時竟似乎還講得頗有興味。簡直使人不由得想起《世說·雅量》里夏侯太初倚柱作書,下雨天被雷劈,而“衣服焦然,神色無變,書亦如故”的典來。
他講課大抵只說家常話,也無文藝理論里常見的“大詞”,但旁逸斜出,倒時有雋語。我於是聽得入神,抬槓也忘了,下課時去打擾他抽菸,便都是老老實實提問請教了。余老師的電腦經常壞掉,存稿便損失大半,於是把文章存在網上備份。我就這樣在網上讀他的文章,不知不覺把自己也讀成一個寫書、教書的人。
最近翻看余老師《喝酒的故事》、《有書和沒書的日子》、《伸懶腰的學問》三種隨筆,其實倒是重溫十多年來閱讀的感受。於他而言,書、酒、閒三者,密不可分。但同一本書里的文章,差異卻往往極大。有些文章是彼時寫彼時之事彼時之感,保存了一些那個年代生活的剪影。那時各種新的傳播和行銷手段剛剛出現,由此發出的感慨,今天看來怕已不免覺得大驚小怪,畢竟,如今我們被微博、“朋友圈”輪番轟炸,大家都有了點已經滄海的深沉。但一驚一乍,本也是上個世紀末最顯著的景觀之一。
更有意思的還是那些回憶往昔的文字,不是常見的感傷懷舊文的路子,散淡幽默,略帶嘲諷,寫少年時的經歷與心事,便有些迅翁《朝花夕拾》的意味。有的文章(如《我的“另類”高考》),昔日浮躁凌厲的“我”與今日理智而帶點倦意的“我”正堪對照。另外寫酒寫書,都見得醉翁之意不在酒,功夫在書外,由此帶出的事跡與心跡,三十年來的社會變遷,宛在其中。
這些年“民國”在坊間大熱,圈內大約未必有很多共鳴。當代作家對民國素不服氣,別說成名人物,當年隨便在街頭巷尾拉個文學青年,誇他的作品有民國大師的風範,都會見到一臉受到侮辱的表情。學者們態度溫和些,但也未必不以為民國是沾了時代的光,新學草創,隨便丟出一篇論文就算獨辟窮荒可以開宗立派,真看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論斷,自家後出轉精也並不稀奇。
民國人物,兼有學者、文人身份是常見現象。現在這兩個群體則漸行漸遠。余老師的文章,某些角度看倒是上接民國學人的文脈。余老師少年時代近乎“散養”,所以和老一輩比,文章醇厚或者稍欠,卻多了一些野逸的氣息。

相關暢銷書

《喝酒的故事》《伸懶腰的學問》《有書和沒書的日子》《張愛玲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