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倫(伶倫造樂)

伶倫(中國音樂的始祖)

伶倫造樂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伶倫,又稱泠倫,是中國古代發明律呂、據以制樂的始祖,即中國音樂的始祖,為黃帝時代的樂官(《呂氏春秋.仲夏紀》)。

《呂氏春秋·古樂》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的一段記載,說伶倫模擬自然界的鳳鳥鳴聲,選擇內腔和腔壁生長勻稱的竹管,製作了十二律,暗示著“雄鳴為六”,是6個陽律,“雌鳴亦六”,是6個陰呂。《古樂》篇還記載了伶倫制樂的傳說。記載中對黃帝以前氏族社會的樂舞,只列其內容,而名之以氏族名稱;氏族社會進入父系之後,自伶倫作《鹹池》起,始有專用樂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伶倫
  • 別名:泠倫
  • 國籍中國
  • 職業:樂官
  • 主要成就:發明律呂,據以制樂
  • 譽稱:樂祖
方誌記載,作律,產生,考證,傳說故事,古詩,漫畫,

方誌記載

伶倫相傳是遠古時期為軒轅黃帝管理家廟、主持祭祀的樂官(見《列仙傳·一卷》:古仙人洪崖先生,黃帝之近臣,能歌善舞,三皇時伎人也)。《呂氏春秋·古樂篇》以他為中國樂律和樂器的發明者(見《呂氏春秋·古賢篇》:“昔黃帝令伶倫作五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鐘以合五音,以施謨詔。”)
相傳淶水縣樂平(今稱洛平)龍宮山、伶山(今稱靈山)、釜山、三層崖一帶,曾是伶倫常年居住和活動的地方。其中,樂平是伶倫訓練祭祀樂工、測試鐘音準之地。釜山三層崖的鐘模坑(俗稱鐘沒坑)是伶倫鑄鐘之地,坑邊至今散落著冶鍊金屬時丟棄的廢礦渣。
相傳,伶倫是黃帝的音樂大臣,命他負責全國的音樂創作、演出和樂器製造,來到豫章(南昌)隱居在現今灣里的西山梅嶺,採藥煉丹。有一天他在洪崖丹井邊煉丹,需要旺火,便找來一根空心竹管,用嘴巴對著吹火,無意中發現竹管會發聲。於是,伶倫獲得靈感,不斷摸索,找來厚薄勻稱的竹子,削去枝葉,把竹子兩節中間的這段裁下來,試著吹出他感悟到的音調,慢慢可以用竹管吹出泉聲、林濤、鳥鳴等樂聲。通過不斷摸索,反覆研究,伶倫創製出十二律呂和以竹管為主要材料的樂器竹笛、排簫。於是,伶倫就被譽為華夏音樂的鼻祖,洪崖丹井也因此成為音樂的發源地之一,後人又稱伶倫為“洪崖子”和“洪崖先生”。

作律

產生

關於三分損益法的產生
音樂考古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就掌握了骨笛等樂器(例如:1986-1987先後在河南舞陽縣賈湖發現的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18支)的製作技術。那時雖然還沒有文字,顯然當時的人們己經對音階音程關係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也說明了音樂活動已具有一定普遍性,還掌握了生成音階與音程關係的方法。
人類對所有與生存和生活相關的自然規律的探索是與人類自身的漫長進化過程相伴進行的,這些探索不僅包括天文、曆法、農耕、醫藥,也包括音樂、樂律。 單就生成音階與音程關係的方法來說,從簡單到複雜、從粗陋到精準、從不那么符合人聲到高度符合人聲。直至找到了具有充分律制意義的三分損益法,也必然經歷了漫長的實踐——認識、比較,篩選的過程。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三分損益法己是早已定型成熟的生律法了。 筆者認為,任何一樣東西的生成,都是因其存在才使得人們意識到去發明。就如到底是先有規矩還是先有方圓,如果人們不意識、不認知到有圓這個物體的存在,如何會去想到要去畫其,只有意識到此物體的存在,才會想要去描述他。 由此也可以看出三分損益的產生是因先有了音階才使得古人去創造律制、創造三分損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