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括
離縣城直距7公里。
東與
洛克鄉接鄰,西同縣林場、零公里、恰斯米其提鄉、鐵年鄉毗邊,南與宗朗鄉接壤,北同江格勒斯鄉、吐古其鄉、阿克塔什墾區鄰接。南北長43.5公里,東西寬20公里。
自然環境
鄉處於北部沖積扇地帶,海拔1300—1500米,南部為山麓礫石帶,中部為土局瘠薄的耕地,其間夾雜有小塊戈壁,只有315國道以北土層比較深厚。處於河流的下游,具有缺水、瘠薄、“春旱夏澇、灌溉農業”和低產等特點。88.9%土地的土壤是灌淤土,10.7%是棕漠土,另有少量的草甸土,耕地肥力很低。含氮量0.032%,有機質含量0.51%,速效磷含量3.26PPM,鹼解氮量22.57PPM,速效鉀含量較多,為214.15PPM。
民族人口
總人口44197人(2017)。
行政區劃
民國時期,屬“伯什乙克”莊。1950年3月起屬七區,1953年8月起屬九區和一區,1958年8月起屬一公社,1970年底起屬伯西熱克鄉公社,1984年7月改為伯西熱克鄉。目前鄉轄18個村民委員會,即有布克松博依村(一村)、塔熱木巴格村(二村)、坎特依其村(三)、亞博依村(四村)、斯也克村(五村)、巴什吾讓村(六村)、索甫拉村(七村)、巴什喀拉巴格村(八村)、喀拉巴格村(又名“巴什吾讓村”,九村)、吾讓村(十村)、巴格艾日克村(十一村)、色格孜勒克博依村(十二村)、塔木巴格村(十三村)、博亞克恰喀村(十四村)、托萬吾讓村(十五村)、巴什也依克村(十六村)、也依克村(十七村)、阿亞克也依克村(十八村)。民漢兩個園藝場。共有73個村民小組。
經濟概況
伯西熱克鄉2000年被定為國家級貧困鄉。到2000年底重點貧困村14個,特困戶320戶,1373人,低收入貧困人口3333戶,15148人,救濟戶85戶,102人,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77%。鄉主要以農業為主,其作物有
小麥、棉花、玉米、石榴、葡萄等,共有耕地57000畝。全鄉形成了以石榴為主的林果業生產、糧、
棉、
畜共同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2005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7502.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937元,增收220元,增長12%以上。其中種植業總收入達到3774.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37元,增收35元;畜牧業總收入達1537.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455元,增收73元;林果業總收入達1611.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590元,增收65元;二三產業及勞務輸出總收入達578.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254元,增收47元,實現小麥糧食總產8977噸,單產390公斤;玉米總產7256.7噸;牲畜存欄達5.8萬頭(只),較去年增加3%,其中大畜7650頭,牛為3764頭,良種牛2404頭,占牛總數的64%,羊47677隻,家禽飼養量達36.63萬隻。
“十一五”的總體奮鬥目標及主要措施: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奮鬥目標,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立足實際,緊緊圍繞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箇中心,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做大做強本地優勢產業,以“穩糧、增畜、建園、優棉”的農村經濟發展總體思路為指導思想,最佳化種植業結構,做大做強以石榴為主的特色林果業和葡萄產業,實施好“兩大一小一特”畜牧業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家禽特色養殖,二、三產業和勞務輸出,在“十一五”期間農業農村經濟以前兩年打基礎,後三年大發展。在產業結構布局上,實現人均1畝糧,2畝園(其中:1畝精品石榴園、1畝精品葡萄園),人均5頭(只)牲畜,戶均一個勞動力外出務工,力爭到201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為奮鬥目標,實現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十二五”期間的總體工作思路:即堅持以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布局為主線,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支撐,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改變農村環境面貌為標誌,努力實現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更好更快發展。在農業農村經濟在產業結構布局上,實現人均1畝萬元田,1畝“三高田”,1畝精品園(其中:0.5畝精品石榴園,0.5畝精品葡萄園),人均3頭(只)牲畜,戶均150隻家禽,戶均1至2個勞動力外出務工,力爭實現201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38015.71萬元,年均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00元,年均增收550元的奮鬥目標,實現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文教衛生
鄉有一所中學,10所國小,9個教學點,在校中小學生7507名,教職工274名,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國小國中的入學率、畢業率分別達到國小99.98%和100%,中學以達到97.6%和97%,青壯年脫盲率99.3%,復盲率0%。鄉有衛生院1所,共有醫護人員17餘人,病床35張,共有18所村級衛生室,各村均配備衛生保健員。目前全鄉參加合作醫療人數達18000餘人,占全鄉人口80%以上,共收合作醫療費325000餘元;全鄉有0-7歲兒童5060人,其中五廟接種率達90%以上,強化免疫率達100%。全鄉人口出生率為13.7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4‰,計畫生育率為100%,暢銷節育率為66.99%,綜合節育率為74.35%,各項計畫生育指標都得到了較好的落實,自來水入戶率達到了80%以上。該鄉文化體育活動氛圍濃厚,籃球等項目具有一定的優勢。
人民生活:2005年農牧民人均收入1937元,比2001年增長797元,農牧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2001年全鄉農牧民大多數是破爛的土房子,通過抗震安居工程,農牧民的房屋有了很大的改善。五年期間,全鄉共有1552戶7720人解決了溫飽問題。
特色產業
這裡的甜
石榴皮薄、顆大,顆粒重占全果的66.9%,可溶性固形物16.2%,木孜蘋果成熟後晶瑩似水,其味甘美,紅木納格葡萄更是遠近聞名。目前全鄉石榴面積達到4.7萬畝,掛果面積近1.4萬畝,總產近3000餘噸,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葡萄產業已初具規模,當地種植葡萄的歷史悠久,具有一定的技術水平,現在由過去的房前屋後現逐步現行規模種植,掛果面積達到1萬餘畝。成為農民增收的重壓組成部分。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全鄉共有190座大棚,共有養殖戶89戶,育肥大戶612戶。
引資項目:該鄉村民經商氣氛濃厚,全鄉從事餐飲、服務、個體運輸、磨麵房、榨油房、小商店、
理髮店等共有956家。從業人員2288人。從事多種經營,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截至目前全鄉勞務輸出共2300餘人次,現有1200餘人正在外地務工。勞務創收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其他相關
與該鄉臨近的葉城縣烈士陵園,建於1962年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之後。占地70畝,陵園內松柏成蔭,幽靜肅穆,烈士紀念碑昂然挺立。這裡安眠著為保衛祖國光榮犧牲的司馬義買買提、王忠殿等110名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