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伯矩鬲,全稱“牛頭紋帶蓋伯矩鬲”,是西周初期青銅器。1974年出土於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遺址251號墓。現藏於北京市首都博物館。
西周伯矩鬲頂部為平蓋,蓋頂中央置一由兩個相背的立體小牛首組成的蓋鈕,蓋面飾以浮雕牛首紋,角端翹起。口沿外折,方唇,立耳,束頸,袋足。頸部飾六條短扉棱,扉棱間飾以夔紋,袋足均飾以牛頭紋,牛角角端翹起,高於器表。其紋飾十分精美,各部均以牛頭紋裝飾,主體紋飾皆為高浮雕,給人雄奇威武之感。藝術設計和鑄造工藝極為高超,是西周初期青銅器中的傑作。
2013年8月19日,西周伯矩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周伯矩鬲
- 出土地點: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
- 館藏地點:北京市首都博物館
- 所屬年代:西周
- 出土年代:1974年
- 類別:青銅器
流傳歷史,文物特徵,文物鑑賞,文物爭議,文物價值,文化寓意,重要展覽,保護措施,
流傳歷史
1964年,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地區的一名村民在挖菜窖時,無意中發現了一件青銅鼎和一件青銅爵。此後經過對琉璃河一帶考古發掘,發現西周初期的燕國都城遺址,而村民發現那兩件青銅器的地方是城址外的一處大型貴族墓葬區,該墓區出土了一大批青銅器。
西周伯矩鬲真品現藏於北京市首都博物館內。
文物特徵
西周伯矩鬲,平蓋,蓋頂中央置一由兩個相背的立體小牛首組成的蓋鈕,蓋面飾以浮雕牛首紋,角端翹起。口沿外折,方唇,立耳,束頸,袋足。頸部飾六條短扉棱,扉棱間飾以夔紋,袋足均飾以牛頭紋,牛角角端翹起,高於器表。蓋內及頸部內壁鑄有相同的銘文,蓋內4行15個字,頸內壁5行15字。
西周伯矩鬲銘文:在戊辰,匽侯易(賜)伯矩貝,用乍(作)父戊彝。
文物鑑賞
西周伯矩鬲具有西周早期青銅鬲的典型特點,形體較大,紋飾繁複而精製。比較罕見的是,它還帶有青銅的器蓋,不同於一般青銅鬲因為原來用木蓋所以出土時都已無蓋。該器的裝飾以平雕、高浮雕和圓雕相結合,頸部有一圈平雕的夔紋,而從蓋鈕到足部,裝飾有七個風格各異的牛首獸面紋。蓋鈕是由兩個完全凸出於器表的圓雕式小牛頭相背而立組成,這兩個牛頭的牛角上翹,牛耳直立,眼部微隆,非常寫實;蓋面上鑄有兩個高浮雕式牛頭,牛眼圓睜,牛口大張,口中有獠牙,牛耳和牛角均凸出於器表,牛角上裝飾有鱗紋;三個渾圓的袋狀足上各裝飾有一個浮雕牛頭,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外形與器蓋上的相似,長角上翹、巨眼圓睜、大鼻突起,但牛角更加粗大、高挑。全器裝飾立體與浮雕的牛首共7個。整個器形端莊厚重,紋飾大方,不加地紋,而由立體的牛首和翹起的牛角、耳等細部所強化的輪廓線則是富於裝飾性的。
文物爭議
由於商周時期,貴族中流行賵禮,也就是當某人去世時,親友會贈送青銅器隨葬,所有在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常常會發掘出作器人不同的隨葬青銅器,在251號墓中發掘的二十多件青銅器在銘文上看至少就屬於四個人,帶有“伯矩”的僅有兩件,所以不足以說明墓主人就是伯矩,但至少應該是伯矩的親友。
文物價值
西周伯矩鬲,其銘器上銘文體現出明顯的商朝特點,從側面反映出了西周燕文化的兼容並蓄、開放進取的精神。帶有青銅蓋子的青銅鬲,在出土的文物中比較罕見。
文化寓意
西周伯矩鬲是一件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文化頗具代表性的器物。同時也還是一件禮器。在奴隸社會,為維護“貴賤有等,上下有別”的封建等級秩序,上層統治階級建立了一整套禮樂制度,通過立法的方式明文規定了社會不同階層的尊卑貴賤、道德規範及藝術需求,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以至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各個方面。此時,青銅器的製造也多為這一禮樂制度而服務,稱之為“禮器”其用途在於祭天祀祖、宴享賓朋、賞賜功臣、歌功頌德,死後也用它殉葬。
鬲曾經是一種炊煮器,“三足鼎立”,撐起一個如袋狀的中空,以增大容量和受熱面積。陶鬲在新石器時代已普及,是極具中原文化特色的陶器。銅鬲源自陶鬲,出現於商代,盛行於西周。
奴隸社會,青銅鬲為奴隸主們所獨享,奴隸與貧民是絕不可能使用的,成為尊貴、權力的象徵,獲得者常常是世代相傳,以表榮耀。天子還常將它賞賜給有功之臣,從而更賦予了它以神聖尊容的意義。正因為青銅禮器是尊貴、權力的象徵,是根據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愛好製作的,所以,許多青銅禮器都是極其精美的藝術品,西周伯矩鬲就可以說是其中的典範製作。
重要展覽
2008年8月8日,西周伯矩鬲等8件中國文物精品亮相於由國家主席胡錦濤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舉行歡迎來京出席奧運會開幕式的五大洲貴賓隆重宴會上。
保護措施
2013年8月19日,西周伯矩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