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多祿局長街

伯多祿局長街(或白馬行、白馬行街;古稱醫院街;葡萄牙文:Rua de Pedro Nolasco da Silva),是位於中國澳門的古老街道,乃澳門第一條水泥馬路。現在白馬行街的正式名稱為伯多祿局長街,但現今很多澳門市民仍使用此街的舊稱白馬行。 伯多祿局長街 (Rua de Pedro Nolasco da Silva) ,在填完半島中部,西端接板樟堂街,東端至水坑尾街。長235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伯多祿局長街
  • 外文名:Rua de Pedro Nolasco da Silva
  • 古稱:醫院街
  • 地理位置:中國澳門
街道簡介,街道歷史,街道更名,相關建築,國華戲院,其他建築,

街道簡介

街道歷史

該街已逾160年歷史,有過3個名字。最初叫醫院街,因為其東端有一所聖辣法耶醫院(又稱白馬行醫院,初建於1569年,後經幾次重建,1975年停業,現為澳門貨幣暨匯兌監理署所在,澳門回歸後成為葡萄牙領事館辦公室)。到19世紀,街內有一代理洋酒的洋行,門前掛一大幅廣告畫,上面是洋酒的紅底白馬商標。居民早已認為醫院是不祥之物,遂把該街叫做“白馬行”。市政當局也於1869年7月正式公布該街為白馬行街

街道更名

到1942年6月,議事公局(即今市政廳)為了紀念曾任局長的伯多祿((Pedro Nolasco da Silva)誕生100周年,公布把該街改名為伯多祿局長街,但是,至今不少市民仍叫它白馬行。

相關建築

國華戲院

除了聖辣法耶醫院外,街上還有一所列入保護名單的建築文物,就是西端的國華戲院,近年雖已重修,但是其門面仍照原來的模樣。過去戲院對面的釣魚台原有一座3層的樓房(現已拆毀),曾是同盟會開辦的濠鏡閱書報社社址,作為半公開機關,宣傳革命,組織民眾。

其他建築

現時《澳門日報》社址,星光書店,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和浸信中學都在該街。街上鞋店不少,是它的一個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