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花(伏牛花)

伏牛花(伏牛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伏牛花為伏牛花屬的具刺灌木,高0.3-1米,具肉質鏈珠狀根。葉常大小葉對相間。核果紅色,近球形。花期3-5月,果熟期冬季至次年春季。產西藏、雲南等省區。生於山地和丘陵的疏、密林下和石岩灌叢中。伏牛花常被引種作庭園觀賞,其根肉質,藥用有祛風利濕、活血止痛之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伏牛花
  • 拉丁學名:Damnacanthus indicus
  • 別稱:虎刺、繡花針
  • :植物界
  • :茜草科
  • :伏牛花屬
  • :伏牛花
形態特徵,生活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園林用途,裝飾套用,栽培技術,中藥屬性,性味歸經,功能主治,中成藥物,文獻記載,

形態特徵

常綠小灌木,高30~70厘米。根粗大分枝,或縊縮呈念珠狀,根皮淡黃色。枝條細,灰白色,分枝多,有直刺,長1~2厘米,常對生於葉柄間,黃綠色,小枝有灰黑色細毛。葉對生,卵形或闊橢圓形,長1~2.5厘米,先端凸尖,基部圓形,表面有光澤,革質,全緣;幾無柄。花小,白色,1~2朵生於葉腋;萼筒倒卵形,宿存;花冠漏斗狀,裂片4;雄蕊4;雌蕊1。核果球形,熟時紅色。花期4~5月。果期11~12月。
伏牛花

生活環境

陽性樹種,喜陽光,也較耐陰,陳設於室內的盆栽,每天至少要照射4小時陽光,生長適溫12-25℃,盆栽越冬溫度0℃以上。對土壤要求不嚴,喜濕潤,炎夏多澆水,平時減少澆水,耐瘠薄,生長期施肥2-3次即可,在微酸性或鈣質土中都能適應。萌櫱力強。

分布範圍

廣布於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印度、日本亦有。

主要價值

園林用途

伏牛花四季常青,紅果艷麗,經久不落,素有“盆玩十八學士”美稱。宜盆栽和製作盆景。也適於園林中作地被植物和矮綠籬。全株可藥用。
伏牛花伏牛花

裝飾套用

小型盆栽。其花色素潔,紅果艷麗,經久不落,綠葉含珠,晶瑩可愛。一般盆景栽培採用雙株栽培,高低錯落;也有採用多株叢植構成叢林景色。一般均用淺口長方形盆或淺口橢圓盆,顯示其清秀的姿態。置放在案風、幾架上,此外也可作庭院栽培。

栽培技術

扦插、分株、播種繁殖皆可,容易成活。
伏牛花伏牛花

中藥屬性

性味歸經

1、性味:苦甘,無毒。
2、歸經:無。

功能主治

濕祛風除,舒筋止痛。治風濕痹痛,頭痛,四肢拘攣

中成藥物

名稱
處方
伏牛花5兩,女萎3兩,細辛(去苗葉)1兩,卷柏1兩,威靈仙(去土)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羖羊角1兩(鎊,炒),木虻1兩(炒焦,去翅足),硇砂(醇酒研令稀)1兩。
伏牛花伏牛花
製法
上9味,先搗羅8味為細末,煮硇砂酒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虛勞脫營,痿躄為攣。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於平旦時及初更後各用溫酒送下,稍增至30丸。以知為度。
來源
《聖濟總錄》卷九十一

文獻記載

1、《開寶本草》:療久風濕痹,四肢拘攣,骨肉疼痛。作湯主風眩、頭痛,五痔下血。
2、《本草蒙筌》:主大風遍身碎痛。
1、《楊氏護命方》:伏牛花、山茵陳、桑寄生、白牽牛、川芎藭、白僵蠶、蠍梢各三錢,荊芥穗四錢。為末。每服二錢,水煎一沸,連滓服,治男女一切頭風。
2、《浙江民間草藥》:伏牛花一兩,煎汁,用酒沖服,治痛風。
5、頌曰: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州蜀地有之,多生川澤中。葉青細,似黃檗葉而不光,莖亦有刺,開花淡黃色作穗,似杏花而小。三月采,陰乾。又睦州所上虎刺,雲凌冬不凋。彼人無時采根、葉,治風腫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