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廟(湖南株洲伏波廟)

伏波廟(湖南株洲伏波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伏波廟坐落在湖南省株洲縣淥口鎮淥江右岸的伏波嶺上。伏波嶺嶺不高而峻秀,淥江水水不寬而源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波廟
  • 地點:湖南株洲
  • 時間:東漢建武17年
  • 人物:伏波將軍馬援
伏波廟簡介,伏波將軍馬援,湖南農民運動舊址,

伏波廟簡介

伏波廟坐落在株洲縣淥口鎮淥江右岸的伏波嶺上。伏波嶺嶺不高而峻秀,淥江水水不寬而源長。聖廟凌空,雄偉壯觀。可謂一方風景勝地。
株洲縣伏波廟馬援像株洲縣伏波廟馬援像
伏波廟歷史悠久。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東漢建武17年(公元41年)交趾女子征側及其弟征貳為太守蘇定所迫,率眾造反,占領60餘城,側自立為王。是年冬,光武帝差伏波將軍馬援,率樓船二千艘,領兵二萬南征交趾,叛亂始平。馬援南征往返途經淥口,歷時三載,均屯兵於嶺上,後人感其勛德,便將此嶺以 “伏波”名之,沿用至今。

伏波將軍馬援

馬援 (公元14-公元49年),是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作為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後代,馬援“少有大志,諸兄奇之”,他常常對賓客們說: “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馬援一生為國盡忠,最後殞命疆場,真正實現了馬革裹屍、不死床簀的志願。雄峙在淥江之畔的伏波嶺,因為他的到來而人喊馬嘶,因為他的屯兵而名揚三湘。而今,他離去整整2000年了,但是伏波嶺、伏波廟與伏波將軍一起,仍然牽動著人們的無邊思緒,引發著人們的萬千感慨。
伏波廟伏波廟
後唐武安軍節度使馬殷,尊馬援為先祖,奏請唐王恩準伏波將軍馬援為昭陵(靈)英烈王。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馬殷踞湖南時,在伏波嶺立神祠,名曰 “伏波祠”,又稱 “大王廟” 。古廟分上下兩進,中有天井,雕樑畫棟,左右兩側各有廂房三間,右後側有膳堂,供僧人食宿之用。前殿奉有關帝像,後殿為伏波將軍塑像,金鎧金甲,右手舉鞭,兩目圓睜,栩栩如生,鄉民朝香禮拜,香火旺盛。
鄉民朝香香爐鄉民朝香香爐

湖南農民運動舊址

1927年2月3日,毛澤東同志考察湖南農民運動,駐廟召開農運骨幹會議,伏波嶺遂成為淥口周邊地區農運中心。1944年9月,日寇飛機轟炸淥口時,伏波古廟被毀。現存之廟,為1968年秋株洲縣革命委員會作為毛澤東同志早期革命活動紀念地和大革命時期農協會舊址,根據老人記憶,按原式樣製圖重建。1999年,被株洲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湖南農民運動舊址湖南農民運動舊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