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道什字

伍道什字

這是一處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明城牆中山門外環城東路以東的一處街區,因明清時街口東北有座五道廟而得名。時至今日什字東南西三方還保留街名,北街現更名為北郭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伍道什字
  • 外文名:Wu Dao Shi Zi (Wu Dao Crossroads)
  • 位置: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
  • 形成時間:明清時期
  • 曾用名:五道十字
簡介,詳細介紹,

簡介

五道什字 低洼地勢曾造就出"坑底人家"
五道什字位於中山門外環城東路以東,因明清時街口東北有座五道廟而得名。雖然地處老東關,但五道什字在歷史上並不像長樂坊那樣商賈雲集,而是以居民區為主,很安靜的一角。過去,五道什字附近有多個低洼大坑,裡面住過一些“坑底人家”。後來,東關低洼改造,大坑被填平,那一帶才成了現在的樣子。
北郭門曾叫五道北巷出了中山門,穿過環城路,就來到了五道什字。這處巷道,顧名思義,是條十字街,形成於明初修築東郭城後,偏隅東郭城的西北角。現在,這四條交會巷道除北側一條巷子外,其他三條都以所處方位命名,分別為五道什字東街、五道什字西街和五道什字南街,只有北側的巷子,因為過去通向東郭城五個城門之一的北郭門,是一條進出北郭門的主要通道,所以用“北郭門”三個字命名。不過,根據《明清西安詞典》的介紹,這條巷道最初是叫五道北巷,北郭門之名是後來才改的。
伍道什字
伍道什字西街伍道什字西街

詳細介紹

五道什字的得名,緣於明清時期在這裡的一座五道廟。五道廟大致是在五道什字東北角的位置。但是,比較遺憾的是,由於五道廟並非大廟,加之消失得比較早,幾乎沒能留下什麼資料。記者只從西安地名專家葛慧老先生處了解到,民國時期五道廟還在,準備離開長安遠去的遊子會來這裡給五道神燒香敬表,祈求出行可以得到庇佑。葛老先生印象中,小廟門前有過一副對聯,寫的是:走四海尊敬鄉黨朋友同事,行千里不忘父母妻子兒女,橫批:一路平安。
然而,由於時間久遠,當地人對五道廟知之甚少。採訪中,即便是老住戶,對它也鮮有了解的。88歲的牛秀清(音)老人是位老東關,自新中國成立前就住在北郭門。老人的家位於北郭門路西,在一排現代建築中很好找,因為它還保留著沿用了幾十年的小土坯門頭,兩扇黑色木門漆痕斑駁,雖然裡面早已換作了新式磚房。牛老太太說:“上世紀四十年代,日本鬼子還沒投降呢,我就搬到五道什字這兒住了。當時,我夫家花300元錢買了北郭門這處院子,裡面只有四五間房,寬寬敞敞的,還能在院子裡種菜。我們搬過去後,只聽當地人說過去這兒有座廟,但是我們搬來時已經沒有了,沒見過,也不知道具體是座什麼廟,供的哪路神仙。”
在歷史演變中,五道什字也曾被寫作“伍道什字”,以致現在仍有不少人在究竟是“五道什字”還是“伍道什字”的問題上犯迷糊。對此,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五道什字”和“伍道什字”在不同時期交替使用過。由於得名關係,道路形成之初的名稱是作“五道什字”。而“伍道什字”這個稱謂,據《民國西安詞典》介紹,是清代的。等到了民國,名稱又改回了“五道什字”,這在民國21年(1932年)《西安市區域全圖》、民國24年(1935年)《西安市區域圖》和民國28年(1939年)的《西京市現有道路交通圖》中,均有體現。而到了1986年出版的《陝西省西安市地名志》里,五道什字又變作了“伍道什字”。書中介紹,“文革”期間,街道還做過更名,1966年,東街改名為永新街,南街改名為創新街,1981年再改作伍道什字東街、伍道什字南街稱謂。而如今,這處地名重新沿用了最初的名稱,路牌和地圖統一寫作“五道什字”。
“坑底人家”最怕下雨
牛老太太說,五道什字附近原來有好幾處大坑,坑可能是過去人做土坯挖土形成的,坑底還住有人家,有的是蓋的房,有的窮人沒房子,就在坑壁上挖出簡易的土窯住。今年77歲的第建放老人家曾經就是這樣的“坑底人家”。第老太告訴記者,她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住在五道什字的,住過的那個坑在十字西北方位,有一米多到兩米深,坑邊兒上有窄窄的斜土坡能沿著下到坑底,坑裡共有四座院子,房子都非常簡陋。住在坑裡的人們最怕下雨了,由於地勢低,一下大雨雨水就直往裡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一帶陸續進行了低洼改造,地勢低洼的坑被墊平,原址上蓋起多層樓房,居民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五道什字四個方向的巷道都非常狹窄,雖然那時也是居住區,但人口遠沒有現在稠密。巷子的兩邊是居民院子,間或有做生意的。牛秀清老太太家就是做織布生意的,五顏六色的線通過織布機就變成了圖案漂亮的布匹,可以做床品、衣物。老人家的南隔壁是一家油坊,北邊鄰居是獸醫。牛老太太家門前還有過一個大石碾子,碾盤直徑有一米五左右,附近村民會用它來碾穀子、玉米等。那時,東郭城的土城牆還在,出了北郭門就是農田和墳地了。
新中國成立後,五道什字有過一些廠子、單位。五道什字西街有五星鞋廠、火柴廠,五道什字南街路東有草繩社,路西有家氈廠,氈廠隔壁還有一家塑膠廠。這些廠子不僅解決了許多人的工作問題,有的還能為這一帶的普通住家戶提供某種貼補家用的營生。第大媽記得,那個年代,附近百分之八九十的家庭都在這些廠子接過散活兒做,做散活兒的多是沒有工作的家庭婦女,懂事的孩子放學回來後也會參與進來,幫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所以,當時各個院兒里常常能見到大人小孩圍在一起,或者是給火柴廠糊紙盒,或者是給草繩社編草繩的忙碌場面。第建放大媽曾經給氈廠紡過羊毛,她說:“我們從氈廠領來羊毛,用家裡的紡線機紡成線,三股一合,一天能紡一斤多。紡完後交回氈廠稱重,氈廠再按斤兩給我們付工錢,具體能掙多少錢已經記不清了。”
曾是東去的一條要道
五道什字一帶巷道交織,四通八達。五道什字東街可接北火巷到長樂坊;五道什字南街能經炮房街抵東門外;五道什字西街可過環城東路進中山門;北郭門穿搪瓷南巷、中興路能到達長樂西路。
據葛慧老先生介紹,五道什字一帶曾經是東去的一條要道。葛老先生說,過去出西安城往東去並不是走直線,而是經由幾條斜向東北方的路。從東門或中山門出來,都可以從五道什字抄斜路走到十里舖。葛慧老人的說法在《西安老街巷》一書中也有所印證。書中記載,大約在1928年前後,西安通了往東去的長途汽車,此後,直到1954年以前的幾十年間,車馬多從中山門出城,進西街後走斜向東北的中興路,往東經過今天的長樂西路即長樂中路職工醫院門前,再折向東北經十里舖到滻橋及其東北面的灞橋。
不過,這條斜著往東去的路現在早已經不通了,主要是因為中興路中段被工廠占用而從中阻斷。從五道什字西街西口進來,往東走幾十米,路北有一個岔道,這條岔道就是昔日中興路的一部分。岔道是條死胡同,兩側是圍牆,圍牆下停著車。岔道並不深,站在西街就能看到盡頭。
81歲的高雙喜老人就住在這段路最裡頭的一個家屬院裡。老人說,自己1964年搬到西街住,當時家屬院叫中興路17號,後來火柴廠的車間占用了路面,將中興路從中阻斷,去往長樂西路的路由此不通了,家屬院也改為五道什字西街111號院。現在再向路人打聽,除了老住戶們,許多年輕人都不知道這段路的變遷,以為它只是一段無名的斷頭路,不成想這不起眼的角落曾經卻來來往往著無數東去抑或回城的人和車。
像西安的其他老街巷一樣,過去五道什字的住戶們,也有過買甜水井水吃的歷史,後來巷子裡通了自來水,雖然是全巷共用一個水龍頭,但已方便許多。高雙喜老先生清楚地記得,西街的自來水龍頭就在路中段一棵老槐樹下,用水高峰大家常常排隊接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後,五道什字西街居委會在路北蓋起了四間平房。從1965年到1994年間,高老先生一直擔任著西街居委會主任。他說,房子由居委會統一向外出租,有的開起了食堂,有的經營成雜貨鋪。收來的租金又用在居民身上,替大家交水費、衛生費,或用作救災費,幫助生活困難的居民。
現在的五道什字市井氣息濃郁,四條小街景致各異。尤其以五道什字西街和北郭門最為熱鬧,小攤小店一家接著一家,擁擠繁亂;南街是新拓寬的,道路開闊;東街窄而長,西段僻靜,而東段因為是八仙宮所在,遊客眾多,很是熱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