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
1935年,伍舜德畢業於廣州
嶺南大學商業經濟學系,同年應香港陸海通有限公司邀請赴港,就任於該公司的六國飯店,當司理會計,開始了他人生的奮鬥歷程。因得上司賞識,很快被委任為陸海通公司經理。後又以優異的實績進入董事會,成為董事會中最年輕的一員,並一直擔任該職至病逝。
事跡
伍舜德事業有成而心懷桑梓。在台山,他先後捐建了少年宮、國小、中學、中等專業學校等教育基地,同時對圖書館、醫院、報館等的建設,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之後,他又把目光投向高等學校建設,先後投入巨資給江門五邑大學、廣州嶺南大學興建教學樓、圖書館等。
愛國愛港愛鄉
伍舜德這個名字,在僑鄉台山可謂婦孺皆知。伍舜德博士一生愛國愛港愛鄉,熱心家鄉公益事業,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其家族在國內的捐贈總額累計超過2億港元,其中有1億港元捐在家鄉,捐建的項目達40多項,是台山改革開放以來捐獻最多的旅外鄉親。這些項目的修建,對台山的文化教育、衛生等各個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尋訪
故居今猶在 鄉人憶傳奇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記者來到伍舜德先生故居所在地——台山市
四九鎮塘蝦村。1912年,香港著名愛國實業家伍舜德就出生在這裡。
一位坐在村口納涼的老人得知記者是來探訪伍舜德先生故居時,特地帶路。伍舜德故居距離村口不遠,周邊都是樣式相仿的青磚屋子。從外觀看,這座伍氏祖屋是有些年頭了,但是保存得較為完好。老人說,祖屋是伍先生的祖父建的,由於年久失修,一些窗欞、房梁被白蟻蛀爛了,好多人勸伍舜德先生重新蓋一間,但伍舜德先生總是說“保持原狀,不塌就行”,房梁蛀一根就換一根,整乾淨,屋頂漏水就簡單修補一下,因此祖屋總體來說沒有什麼變化。
熱心的老人為記者找來幫助照看伍舜德祖居的親戚——今年70來歲的黃玉梅。黃玉梅在了解記者的來意後,拿出了一把黃銅製成、頗為古樸的鑰匙打開了故居的三重門。在黃玉梅的指引下,記者走進了這棟始建於上世紀初的屋子。房屋有三開間正房,正房中間一間是廳堂,供奉著神龕,邊上兩間是次間,廳堂前為小天井(庭院)則為納涼等,兩側布置廂房,設廚房和雜物房。據黃玉梅介紹,大廳左間的次間是伍舜德住過的,裡面還有他當年用過的家具,廳堂裡面的桌子是伍舜德先生小時候讀書時候寫字用的,都有上百年歷史了,小天井則是納涼、吃飯用的。
在距離塘蝦村不遠的一個村落,記者見到了伍舜德另外一位親戚伍德倫。老人說,伍舜德7歲那年,母親帶著他和兩個弟弟去美國和父親團聚,不幸的是,在他11歲時,父親伍學業去世了。他的母親不得不拖著3個孩子回到故鄉塘蝦村,苦度艱難歲月。後來,伍舜德的母親把11歲的長子伍舜德送到廣州嶺南國小讀書,每年400元的學費,全靠母親勤勞節儉來供給。貧窮的家境不但沒有銷蝕少年伍舜德求知上進的意志,反而激勵他努力拚搏,奮發向上。1935年,伍舜德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廣東嶺南大學商業經濟系。同年9月,伍舜德應香港陸海通公司的要求赴港,就職於該公司的六國飯店,開始了他事業的奮鬥歷程。上世紀50年代,香港逐漸發展成為世界商埠,伍舜德抓住香港飲食和食品行業日益興旺的良好機遇,於1956年和弟弟伍沾德創辦了美心食品有限公司,兄弟倆齊心協力,使美心公司迅速崛起,幾十年來像常青樹般矗立在港九,成為香港飲食業中的佼佼者。
追溯
支持家鄉發展教育事業
伍舜德知識淵博,通曉古今,兼之長期旅港營商,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始終把“興國必先興教,強國必先富民”作為座右銘,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勵己之志,不斷惠澤桑梓。他認為,建設需要人才,人才源於教育,支持家鄉發展教育事業,也就是從根本上支持家鄉建設。從上世紀80年代初,伍先生開始在家鄉台山市捐資助教,先後為台山教育捐資6000多萬元,還發動親友捐助數千萬元,並孜孜不倦地致力於實踐他為家鄉構建從胎兒教育、幼兒教育到國小、中學乃至大學的“一條龍”教育體系的理想。他先後捐資興辦和支持了台山市“三優中心”、馬蘭芳幼稚園、四九學業中學、台山一中、台山師範、台山中等專業學校等,還大力支持五邑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還捐資逾5000萬港元在清華大學興建五項工程,從而把他已經在家鄉形成的“一條龍教育”體系,從南粵延伸到京華。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伍舜德先生在捐贈巨資的同時,對捐贈各學校的建設、管理、發展也傾注了心血。旅居香港的他,遨遊商海,日理萬機,但對於所捐項目,並不是一捐了之,而是親力親為、勞心勞力參與。每新辦一所學校,他總是堅持高起點建設,嚴格要求管理。難能可貴的是,他對捐建學校的培訓大綱、治校要點、作息常規等,每年都提出卓有見地的意見,儼然一位教育專家。位於塘蝦山上的學業中學,是伍舜德先生興學報國的發源地,該校每座樓房,大至教學大樓、實驗大樓,小至食堂、腳踏車棚,無不匠心獨運,精心打造,體現了伍先生辦事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因此,學業中學雖地處農村,但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都堪稱一流,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原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原中顧委常委王首道、“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原外交部部長黃華以及省市各級領導到該校參觀後,都給予很高的評價。
在伍舜德先生的熱心介紹下,伍舜德先生之子伍威權先生和伍舜德先生好友陳伯佐先生先後為生活有困難的貧困學生設立了助學基金,用以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保證正常的學習生活條件。他重視體育,認為體育比賽可以增強國民團結合作的精神,培養個人堅強的意志和奮鬥向上的精神。鑒於伍舜德先生卓越的學識、德行,以及長期以來為發展內地教育文化事業付出的辛勤努力和作出的重要貢獻,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清華大學授予伍舜德先生清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旅外市長
台山市民眼中的
“旅外市長”
伍舜德博士為家鄉建設竭盡全力,台山人民尊稱他為“旅外市長”。伍舜德伉儷不僅自己為家鄉教育捐資,更是一位報效鄉梓的傑出倡導者。“眾人拾柴火焰高”,是他的口頭禪。
有一年,台山籍的僑胞在宏大的馬蘭芳禮堂舉行盛會,伍先生在會上領頭呼籲:“我們大家都要為家鄉為祖國做一點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錢有困難的,或者身體不好的難以出力的,就‘出口’--回到海外做宣傳。”伍先生是台山商會顧問,在商會中,他經常向商會同仁介紹家鄉建設和自己捐資助學情況,發動大家捐資支持家鄉,有時他還充當擔保人。
貢獻
黃乾亨、黃乾利兩兄弟是伍舜德的好朋友,伍先生了解到,黃氏昆仲曾在1987年為家鄉台山捐建了一所學校,但由於學校幹部辦事欠考慮,當時為了讓黃氏兄弟的捐款增值,先將此款買了汽車。不料後來汽車賣不出去,反而使建校資金差17萬元,只好要求黃氏兄弟再補捐。對此,黃氏兄弟很有意見,不敢再捐了。伍先生根據這種情況,就給當時的台山市領導出主意,建議由政府補足17萬元的差額,當時的政府同意了,後來事實證明此法非常有效。伍舜德出主意讓台山市把黃氏兄弟的父親黃笏南老先生念故鄉教育事業之情的詩句用漂亮的鏡框裝飾好,敬重地放在其黃笏南發動捐建的台山一中,然後,伍先生領著黃笏南老先生的後代到一中來瞻仰,黃乾亨、黃乾利昆仲見到父親遺作,非常激動,表示一定要繼承先父振興家鄉教育的遺志,先後捐資超過2000多萬港元。
伍舜德精神
伍舜德精神永遠激勵後來人
雖然伍舜德先生已辭世近7年了,但他愛國愛鄉、無私奉獻的伍舜德精神卻永遠激勵著後來人。由於分管工作的關係,台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譚國渠與伍舜德先生相識相知幾十年,當回憶起伍先生時,譚國渠感慨地說,與伍舜德先生接觸、交往過的人都會深深感到,伍先生的身上具有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愛國愛鄉、求真務實、艱苦樸素、無私奉獻,令人敬仰。
伍舜德先生的寶貴精神一直延續到他的後代。
伍舜德先生的兒子伍威權先生一直秉承著伍舜德精神,對家鄉事業貢獻良多。台山一中的體育館,塑膠操場的起建都是因為伍威權先生的慷慨解囊。伍威權先生每次回台山一中都會慰問一中的學子,“你們在這裡學習有什麼困難嗎?飲食都可以嗎?”學生一句飯堂的膳食欠佳,就會讓伍威權先生揪心,隨後他就會捐錢改善學生的膳食!
他述
譚國渠對記者說,伍舜德先生情系故土,恩澤家園,對家鄉的教育事業情有獨鐘,並孜孜不倦地致力於實踐他為家鄉構建從胎兒教育、幼兒教育到國小、中學乃至大學的“一條龍”教育體系的理想。近20年來的經歷足以佐證,伍先生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絕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源於他那滿腔的愛國愛鄉情懷,源於他對科教興國的遠見卓識。
據譚國渠介紹,作為著名實業家、慈善家的伍舜德先生,對於家鄉建設從來都是不惜一擲千金,可他對個人生活卻自奉艱苦樸素的精神,一生都保持著生活儉樸的美德,受人敬仰。伍舜德是香港飲食業的泰斗,但跟伍舜德一起吃過飯的人說,他吃的都是家鄉普通的菜蔬,不值什麼錢。伍舜德平時每頓飯是一塊魚、一碟菜、一碗湯、一碗飯。伍舜德在香港住的是舊洋樓,穿的也是舊衣裝。一次,他回鄉和台山少年宮負責人交談時,少年宮負責人表示由於經常有外賓和領導來參觀,打算為每個老師做套1000元左右的西裝,專門用於接待。伍舜德叫該負責人猜猜他身上的西服值多少錢,“不少於1000元吧?”該負責人說。伍舜德將西服的底襯翻出來,只見上面貼著的訂做日期是1963年。他說:“穿著不一定要華麗,只要你乾淨、整潔就行,人在質不在貌。”伍舜德每件衣服一穿就是幾十年,不合身就改,大領不行就改小領,每條西褲都改好幾次,不但衣服改,連帽子都改。一頂絨帽他戴了幾十年,突然有一天發現窄了,戴不下去,伍太太找來找去找不到那種顏色的布料,只好找了塊比原來顏色淺一點的布剪成小三角形加插在帽子中間。伍舜德喜歡得不得了,出門戴著,還高興地說:“這是巴黎最新流行款式,香港僅此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