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所帶寶劍。清·俞越《茶香室三鈔·伍子胥劍》:“伍子劍,在澹臺潮中,長五尺許,有伍子胥 ,時浮水面,人取之必病,棄之好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伍子胥劍
- 擁有者:伍子胥
- 別稱:屬鏤之劍
- 屬性:古代名劍
別名記載,相關人物,相關典故,伍子胥贈劍,一夜白頭,
別名記載
屬鏤之劍
《左傳.魯哀公十一年》載有:“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屬鏤自刎”事。 《吳越春秋》作“屬盧”,《吳越春秋》:越王賜文種屬盧之劍。;《廣雅.釋器》作“屬鹿”;揚雄《太玄賦》作“屬婁”;《荀子.成相》作“獨鹿”。 《荀子.成相》:“恐為子胥身離凶,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
相關人物
伍子胥(?~公元前484)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音雲,yun第二聲),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屬今監利縣人,縣城大車站外有其雕像。也有一說在襄陽市谷城冷集區沈灣(原系光化富鄉村,1949年劃歸谷城)人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奇謀戰聖>稱:伍子胥是姑蘇城的創建者。他的祖父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相關典故
伍子胥贈劍
吳越春秋,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這一天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蕩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盪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託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一夜白頭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準備把在城父戍邊的太子建廢當時太子建的老師伍奢和他在一塊(在河南襄城西)。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就設計把伍奢叫了回來,誣衊太子建要謀反。伍奢堅決認為那不可能,被楚平王關進監獄裡。
於是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殺太子建,一面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讓他們趕快回來,以便一起除掉。大兒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後,就和父親伍奢一起遇害。太子建事先得到訊息,帶著兒子公子勝逃到了宋國。
伍子胥從楚國逃出來後,趕到宋國找到了太子建。當時宋國發生內亂,伍子胥又帶著太子建和公子勝逃到鄭國,想請鄭國幫他們報仇。可是鄭國國君鄭定公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沒有答應。
太子建報仇心切,勾結鄭國的一些大臣準備奪掉鄭定公的權,不料走漏了風聲,鄭定公就把他殺了。伍子胥無可奈何的帶著公子勝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要到吳國,必須經過楚地。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叫人畫了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下令要求各地官吏嚴查。
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後,白天休息,晚上趕路,他們來到了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在今安徽含山縣北),關上盤查得很緊。伍子胥愁得睡不著覺,頭髮竟在一夜間全變白了。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東皋公很同情伍子胥的遭遇,把他接到了自己家裡。東皋公有個朋友,和伍長得很像子胥。東皋公讓他那個朋友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冒牌貨,而那個真伍子胥因為頭髮全白,沒被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了。
伍子胥出了昭關,害怕後面有追兵,急急忙忙的往前趕路。突然有一條大江攔住去路,正在他著急的時候,江上過來一個打魚的老頭兒,伍子胥就坐著他的小船渡過江去。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送給老漁人,說:“非常感謝您的救命之恩,無以為報,就把這把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寶劍送給你,這把劍價值一百兩金子,算是我的心意。老漁人說:“楚王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來抓捕你,還許諾賞給高官厚祿,這些我都看不上眼,難道會要你這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道歉,收起寶劍,辭別老漁人走了。伍子胥到吳國後,幫助公子光殺了吳王僚登上王位,公子光就是歷史上的吳王闔閭。他在以後也受到了重用,而且還為父兄報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