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哲英,女。護理教育家。福建長樂人。1915年畢業於九江但福德醫院護士學校。1919年畢業於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附屬護士學校。1921年創辦第一所中國人自辦的中國紅十字總會第一醫院護士學校,並任該校校長,後任上海伯特利醫院、濟民醫院、南洋醫院附屬護士學校校長,中華護士學會第一任華人會長。建國後,任上海市第二護士學校校長。一生致力於護理教育事業,為培養護理人才作出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伍哲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長樂
簡介,生平事跡,投身護理,創辦護校,抗戰歲月,
簡介
伍哲英早年肄業於福州文山女子中學,旋赴美留學,先後畢業於但福醫院及霍布金斯大學醫學院附屬護士學校,繼在紐約市雷恩醫院進修產科。民國8年(1919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院護士長。翌年來滬,任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總護士長。民國10年,偕同仁創辦上海第一所國人自辦的護校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護士學校,舉凡學校的建制、規模、教學大綱以及行政事務皆親自製訂籌劃,併兼授五門課程。民國19年,任上海伯特利醫院總護士長兼護校校長。抗日戰爭爆發,護校被迫停辦,伍氏帶領一批無家可歸的護生到第八傷兵醫院參加救傷工作,親自護理重傷病員。此後,又創辦上海濟民醫院及南洋醫院
高級護士學校任校長,同時兼任醫院的總護士長。民國13年,中華護士學會在廣東召開大會,選出參加萬國護士大會的4名代表,3人為外籍人士,唯伍氏為中國人。民國15年,被選為中華護士學會會長,為國人擔任會長之第一人。民國27年任中華護士學會上海分會首屆理事長。民國37年任萬國護士會副會長。曾先後出席芬蘭國際護士會議、日本國際紅十字會會議和加拿大國際護士會議。
解放後,任上海第二護士學校校長。1951年被聘為上海市衛生局護理顧問。1956年退休後,仍熱心於護理事業,每周兩天去護士學會,兩天去護士學校,兩天為學生補習英語,直至病逝。伍氏終身未婚,畢生致力於創建護理專業和教育事業,其高尚品德和奉獻精神為護理界所推崇,被尊之為“護士之光”、“護士之母”。
生平事跡
投身護理
伍哲英(1884—1960),福建長樂人,青年時期就讀於福州南台保福山女子書院,畢業後在該院任職一年,後因家貧,母親患病無錢醫治去世,遂立志學醫。之後,她考入江西九江丹福德醫院護士學校半工半讀。民國元年畢業,在江西九江任護士一年;民國4年,赴美國彰慈浩補勤醫院瓊斯·霍普金斯護士學校攻讀護理3年;民國7年,轉入紐約城婦產醫院專攻婦產科護理。在校期間,伍哲英各門學科均為優秀,許多醫院爭相邀她加盟。然而,為了報效祖國,她婉言謝絕了國外醫院的盛情,毅然整裝於民國8年回國。
創辦護校
民國10年,為了發展中國護理事業,伍哲英與友人到上海籌辦中國紅十字總會第一醫院,並親自擔任護理主任職務。醫院初創條件差,缺乏資金和護理人員,伍哲英從業務到雜務均親自動手。有一次,一例宮外孕患者前來就診,伍哲英日夜守護,精心護理,病人很快痊癒出院,出院後即登報感謝,使該院贏得民眾的信任和廣泛好評。同年,伍哲英在上海創建第一所由中國人辦的中國紅十字總會第一醫院護士學校。伍哲英除擔任校長和護理主任外,還親自承擔五門課程講授及實習指導。之後,伍哲英又相繼創辦了南洋護校、濟民醫院附設護校,並擔任校長。後又在上海私立伯特利醫院附屬護校任校長。民國14年和民國18年曾先後代表中華護士會分別在芬蘭、加拿大參加國際護士會員代表大會,並代表中國紅十字會赴日本東京參加第二次遠東紅十字大會,當選本屆大會副會長及護理委員會主席。民國17年,伍哲英被選為中華護士會第八屆理事會會長。在任期間,伍哲英大力提倡護理工作人性化。為便於與病人的溝通,她積極倡導護士學校推廣國語和學習英語,為中國護理事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實用人才。
1926年,東方紅十字會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中華護士會派伍哲英、信寶珠兩名代表赴會,伍哲英當選為副會長並同時兼任紅十字會護理委員會主席。
1928年,漢口第九屆會員代表大會結束了近20年外籍護士任會長的歷史,由中國護士伍哲英開始了護理管理與領導工作。當時註冊護士學校126所,會員1409人。這標誌著中國護理隊伍與護理事業的發展初具規模。
抗戰歲月
抗日戰爭爆發,伍哲英積極投入抗戰洪流。她帶著無家可歸的一批學生到上海第八傷兵醫院為抗日傷病員服務,搶救了不少傷兵,被稱為火線上的“白衣天使”。民國27年春,傷兵醫院撤退,伍哲英見到難童醫院有四五十名失去父母的孤兒得不到適當的照顧,就主動留在該院工作,當時有一重病難童骨瘦如柴,在伍哲英精心救治下,孩子得救了,為感謝伍哲英搶救自己的生命,遂改名伍琦。
1937年,青年醫生高生道到了上海,命運讓他認識了時任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總護士長的伍哲英女士。1937年8月13日,上海淞滬抗戰打響。伍哲英帶著高生道參加抗戰救護工作,在戰火中,高生道和伍哲英結下了深厚情誼。高生道認伍哲英為“義母”。高生道常說,是“義母”給了他新的人生舞台、新的思想、新的人生追求。在上海抗戰的那些日日夜夜裡,他們生死與共,體驗了戰爭帶給人們的悲歡離合,共同經歷了苦難帶給人們的真切感情。後來,又是伍哲英送他走上一條新的人生路。1939年,高生道受伍哲英的委託,接受宋慶齡在香港“保衛中國同盟”的任務,悄悄離開上海到了香港,接收“保衛中國同盟”在海外募集到的一筆資金,並在香港購買一批醫療藥品和器材,並運回內地抗戰前線。1942年滇西抗戰風起雲湧,中國、美國、英國組成盟軍,高生道被派遣到雲南,先是在雲南驛美軍醫院工作。後成為中國遠征軍的軍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伍哲英仍擔任上海六所護士學校顧問和上海市衛生局護理顧問。1956年退休後,她仍然十分關心護理事業,每周去護士學會、護士學校工作。退居二線後,仍為中國護士事業奮鬥不息,終身未婚,深受護理界的尊崇,被譽為“中國護士之母”。1960年,伍哲英在上海病逝,享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