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伊通縣是吉林省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輕紡、機械製造、食品加工業基礎較好,發展較快,是自然保護區建設、開發和利用的有利條件。 位於吉林省
伊通滿族自治縣境內,地理坐標東經124°50′至125°22′,北緯43°14′至 43°35′。
保護級別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區域特色
伊通火山群分布於伊舒地塹上600平方
公里的範圍內,共有16座230-430 米高的火山穹丘,其複雜多變的岩石柱狀節理,構成了宏偉、奇特、罕見的火山風光和地質景觀。該
火山群典型、獨特的“侵出式”火山成因機制屬國內唯一,在國際上也屬罕見,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
世所罕見的
伊通火山群,由新生代第三紀漸新世至上新世形成的十六座火山穹丘組成。距今約有3380萬年-860萬年,分布區域達640餘平方
公里,保護區總面積764.8ha,地理坐標東經124°50′至125°22′,北緯43°14′至 43°35′。該
火山群是屬自然地質遺蹟類自然保護區,以緩慢的“擠牙膏”式即“侵出”為特徵形成的熔岩穹丘,被國內外專家、學者確認為“伊通型”而獨步世界的火山之林。
火山穹丘均由鹼性橄欖玄武岩組成。拔地而起,弧峰聳立,對應展布,遙相呼應分布於松遼大地。型如
大廈,似如馬鞍,恰如元寶,形似蓮花,或如鯤鵬展翅,或如兵陣成城,或如青牛望月,或如金龜望日。
火山群中的大孤山、
小孤山、東西尖山等七座
火山穹丘呈北斗星狀排列,使“七星落地”的神話傳說享譽民間。穹丘的柱狀鹼性橄欖玄武岩,或裸露地表,或深藏土下。裸露者,姿態千奇百怪,變幻無窮。西尖山的擎天柱,只有美國懷亥俄明州的“魔鬼之塔”可與之媲美;大孤山的石林,比桂林石林有過之而無不及;
橫頭山的眾志成城景觀,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傑作;莫里青山的鷹嘴崖,顯天地造化之神奇。“二郎擔山”的神話,使東、西尖山成為天地造物科幻故事的主角,“狐仙治病”的傳說,把人與動物及自然和諧關係抒發得酣暢淋漓。
成立時間
1983年由省政府批准建立, 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獨特的
火山群景觀。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伊通火山群位於我國東北地區吉林省的中南部,伊通縣城西部和西北部一帶,地處於東經124o50′至126o22′,北緯43o14′至43o35′處,
長春市、
公主嶺市,伊通縣三市縣的地域內。該保護區東面與伊通縣的縣城和
伊丹鎮相接,南面與伊通縣
甲山鄉、
愛民鄉接壤、西部和北部分別與公主嶺、長春兩市毗連。保護區邊界距省會長春約四十至七十
公里,距伊通縣城約八至五十公里左右。該保護區離
四平、遼源等市,只有幾十
公里。
火山群和各市縣及區內各火山竅丘之間,都有較好的道路或公路相聯,可通行汽車,交通非常便利。
伊通
火山自然保護區處於
松遼平原東緣遼吉山地丘陵區的伊舒盆地中。
火山群分布地區地形開闊且平坦,火山單體在盆地平地中拔起,沿北東方向零星地呈佇列對應分布。其單體面積大小不一,大者達四平方
公里左右,小者在零點零零貳伍平方公里上下。一般海拔高度為230~430米,相對高差在150米以下。
火山單體間距各自不等,在十至幾十
公里之間。其單體形態多為竅丘狀或錐狀,山頂多較園滑、山坡較緩,沖溝不甚發育,部分山丘人工採石破壞強烈。
水文
火山群的南部有二龍湖水庫,北部有新立城水庫,中部有歡喜嶺、三聯、范家、伊丹等三十餘座大、中、小型水庫分布。另外,還可見一些泉水露頭和水泡子。較大的泉水點為:西尖山泉、東小山和靠山泉等。
氣候
本保護區屬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較分明,春季風大幹燥,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而漫長。年平均氣溫4.6℃,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22~23℃,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6~-8℃。年平均降水量為464~825毫米,全年降水日為107.4天。無霜期為138天,常年多東南風。
土壤
平地多為淋溶
黑鈣土、河流兩岸多為沖積土,山地為多森林土,生草傑化土。區內大部分土壤有機質豐富,利用價值較高。
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是本區有待開發利用的資源之一。在該
火山群中除大孤山植被較發展外,其他火山的植被不發育。如何有效地種植樹木、草坪和珍貴藥材,開發
伊通火山群的生物資源,不僅涉及到美化環境問題,而且涉及到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及經濟效益等人類的切身利益的重要問題。發展
伊通火山群針闊混交林(其中包括園林)、藥用植物和經濟植物,如:人參、五昧子和
木耳、蘑菇等。利用山林繁殖有經濟價值的動物(如:紫貂,
梅花鹿、
馬鹿等),不但可使
伊通火山群的自然生態發生根本改變,向良性循環發展,而且可使生物資源在本區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
其他資源
火山風景
①山水風景資源:
伊通火山群玄武岩岩漿形成的特殊的火山穹丘,具有一般玄武岩火山通常所不具備的特點。雖然它既無明顯熔岩流和熔岩被,也沒有一系列
火山口、火山瀑布、火山湖等地質地貌特徵,但它卻有大自然所賦於的許多獨特的火山地質地貌景觀,它有類似於美國懷亥俄明州世界號稱為“魔鬼之塔”火山的岩石柱狀節理一一西尖山柱狀節理性,和獨具一格產狀複雜多變的莫里青山、大孤山等地的節理形態和“孔雀開屏”、“鷹嘴崖”、“蘆笙崖”、“
塔林”、“石孔雀”、“孔雀蛋”等難得的自然景觀,它們構成了一幅幅火山山水風景精雕細刻的絢麗畫卷,一座座火山天然博物館,為四海遊人所鑑賞。
②
火山冰雪風光資源:
伊通火山群位於我國東北地區,伊通火山山水在北國千里冰封的冬季,冰雪覆蓋的火山群體象顆顆寶珠鑲嵌在銀裝束裹的伊舒盆地中,使人產生種種聯想和幻感。
伊通火山群遠離工業發達的城市,空氣純淨、皚皚白雪的北國風光是人們泳浴大自然冬景,遊樂、休息、度假的自然風景區。挖掘
伊通火山群這種特殊的冰雪風光的潛在資源,一定會具有更魅人的奇趣和良好的效益。
人文資源
①文物、古蹟資源:
伊通火山群分布區和附近的伊通縣境內,保存和殘留了很多文物古蹟,其中有東尖山下唐代的高勾麗城,大孤山清代清真寺、西尖山下的廟宇以及伊通縣境內的古釋站,清代的柳條邊遺蹟等。恢復、利用和保護這些文物古蹟,會給
伊通火山群增加入文景色,會為天下來客增添文史知識,帶來山水風光之外的樂趣。
②風土人情資源;
伊通火山群附近地域是滿、朝、蒙、回、及其漢等民族集居的地方。白古以來,各民族共同和睦生活、友好相處、互相幫助、繁榮了
火山群及其附近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等事業。伊通縣曾是滿族的發源地之一,各個民族尊老愛幼,禮儀待人、彬彬有禮,又能歌善舞等民族風俗、風土人情、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文化的珍寶。
伊通火山群的風土人情資源,不僅會為到這裡觀光的遊人增長知識大開眼界,而且能夠加深世界各國人民對中華民族的了解,構通感情,增強團結,增進友誼。
③土特產資源:
伊通火山群地區“東北三寶”棗“人參”、“鹿茸”、“紫貂”的養殖業的發展較快,也較負盛名。這些土特產品己遠銷省內外和國內外,受到了各方的歡迎和好評。它的土特產資源將會給旅遊者帶來極大的樂趣和實惠。
伊通火山群的火山風光、風景,尤其是秀麗而又神奇的冰雪風光,和古香古色的文物古蹟,濃厚的民族鄉土風情,土特產等資源,色彩鮮明,風味獨特、既有著美的享樂,又有實際的收益。因此,開發利用
伊通火山群自然保護區的
旅遊資源,對於發展我國的旅遊業和自然保護事業,具有很大現實意義和實際效益。
礦產資源
伊通火山群的礦產資源主要是建材資源。玄武岩是一種很好的建築材料,它可以做為高檔的裝飾面料,如:“玄武岩大理石”面料,又可以做毛石或塊石等一般建築石料,其碎石還可以用來鋪路。近來,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又開闢了利用玄武岩的新途徑,把玄武岩加工為“岩棉”,列入世界第五能源,做建築保溫輕體建材使用。伊通火山群自然保護區中,除了核心區及相當於核心區的玄武岩不能做玄武岩建材資源開採外,其他區內整形開發後的余料,均可按成料、毛石、碎塊石等分級或綜合利用。另外,可在
伊通火山群的適當部位,如:經勘查認定沒有必要保護的山體和保護區經濟開發區等,進行合理規劃,有計畫地開設專門的玄武岩建材礦,開採利用玄武岩建材,為振興經濟服務。
泉水資源
水是一種液態地下礦床,這種礦產資源投資少,開發容易,銷路廣,效益高,它可做清涼飲料,飲療礦水,浴療礦水以及特殊的工業用礦水。醫療礦水是人類極寶貴的資源之一,對人體中某些慢性疾病,如;關節炎、胃腸病、肝膽病等,有特殊的療效。據初步調查,
伊通火山群的泉水資源是本區內另一個可供開發利用的大有希望的自然資源,應進行進一步較全面,較詳細地工作,查明其泉水類型、水質、水量等情況,並在此基礎上,做出科學的規劃,有計畫的合理開發、利用.要注意本區泉水的環境保護,防止泉水受到污染。目前,可先對西
尖山和東尖山泉水,進行研究和利用工作。
土地資源
本區內的土地資源的潛力很大,充分規劃利用本區的土地資源,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建設性工作。對本區內的土地,既要防止隨意亂墾、亂修建築物和水土流失.又要統籌安排、不浪費土地,要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為發展保護區的生物資源,改善自然條件和振興經濟服務。
洞穴資源
在
伊通火山群西
尖山的山腰處,有一個構造洞穴,主洞穴寬14米,高1.5?.2米,長約27米,總體積約700立方米,走向為北西棗南東,洞頂底板不平整,呈40o角向北東方向傾斜,該洞有三個規模不大的小支洞,洞內上復玄武岩節理與頂板近垂直,洞內岩體不穩定或較不穩定。
據最新資料表明,洞穴資源是和礦產資源、水資源一樣寶貴的天然資源。在國外,很多國家已經開始利用洞穴作為廠房、倉庫、儲蓄石油及其他產品:抽出洞中恆溫空氣,調節小環境,在洞穴內修建遊藝場所;利用洞災做天然病房,療養院、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風濕病、高血壓等疾病,利用洞穴培植豆芽、蘑菇、麥芽等作物等。合理開發利用本區的洞穴資源,對搞活
伊通火山群然保護區,具有特殊意義。
管理狀況
作為珍貴的自然地質遺蹟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特殊的
火山成因機制和奇特的火山景觀。保護區建立後做了以下工作:
一、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吉林伊通火山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始終把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放在首位。根據科學考察的成果,進行了“八五”和“九五”規劃,聘請專家對區內16座
火山穹丘進行踏查、測量並繪製圖件,劃定了保護區邊界,埋設139塊標樁,在全國自然保護區率先完成了劃界立標工作。其次,狠抓了自身建設,連續3年被當地評為優秀黨支部。同時建立了“三級專業保護網路”,形成一支即指揮又戰鬥的精幹的科學管理隊伍。他們還層層建立目標責任制。
二、加大宣傳工作力度。先後在《中國生物圈保護區》、《中國地質礦產報》等報刊發表新聞十餘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頒布的第二天,保護區就在縣城繁華的街道上懸掛了6條橫幅標語,並在城鄉張貼大字塊、布告、《條例》8000餘張,還編寫出版了《伊通火山群簡介》、《吉林伊通火山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伊通風光畫冊500餘冊,向廣大幹部和民眾進行宣傳。近3年來,民眾受教育面達10萬餘人次。
三、搞好科學研究,保護生態環境。在保護對象得到良好保護的前提下,對西尖山典型地質剖面“
火山大夏”的建設加快了進度。對整形下來的玄武岩碎石進行了綜合利用。
為進一步地改善保護區生態環境,他們先後在萬寶山、西尖山、東尖山等植樹近萬株。同時,在莫里青山、東尖山建立了40餘畝的苗木基地,為改善區內生態環境奠定了基礎。
四、動員社區與公眾參與管理。保護區編寫《條例》,編制“八五”總體規劃和“九五”總體規劃,各
火山穹丘劃界立標,省城鄉建設規劃院對大孤山鎮區、景區規劃,都邀請土地、林業、水利、城建、公安及有關鄉鎮的領導參加。使各方對地質遺蹟的保護價值、意義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增強了他們的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