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燒鴿子乃滿族特色美食,是吉林省四平市的一個特色美食,已有400餘年歷史,現在已傳遍全國各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通燒鴿子
- 外文名:yitongshaogezi
- 特點:滿族特色美食
- 來源: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特色美食
- 歷史年代:400餘年
據傳,大約在400年前,滿族先人的大汗(首領)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餘年,終於一統散落於東北各地的女真各部。滿族入關前,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受地域、氣候及生活習性等影響,所以喜歡將各種野味就地進行燒烤熟吃。當時,原鴿(現俗稱鴿子)因其繁殖快、存活率高、存量大且味道鮮美,很受官民的喜愛,成為人們餐桌上一道常見的小吃。但是,小吃是不能夠登大雅之堂的。有一天,御廚肇虞曦率眾師傅在給太祖烹製飛龍時誤將原鴿投入其中,太祖食後很新奇地問:“鮮嫩可口,骨里透香,前所未食,此為何物?”管事御廚大驚,深怕龍顏震怒,遂立馬調查,方知太祖食者乃下人所食原鴿,始知燒鴿子比燒飛龍更香更美,燒鴿子食法由此誕生。燒鴿子口味雖好,但百姓所食怎能為帝王所用,因此燒鴿子一直沒有成為御用正菜,只在將相層面廣泛食用。天聰十年(1636年),燒鴿子創始人為避戰亂舉家遷徙東北,在伊屯(現伊通)安頓下來,並將燒鴿子秘方及其整套燒制工序傳給了伊通的父老鄉親作為見面禮。從此,伊通的部分滿族人掌握了這一特色食品的製作工藝,並世代傳承。無奈,在吃不飽肚子的年代,吃燒鴿子是一種奢望。改革開放後,人們開始講究如何吃得有滋有味,有的傳人在烤羊肉串的同時,捎帶製作了燒鴿子,結果大受歡迎,口口相傳,竟然使伊通燒鴿子一夜成名,風靡東三省。燒鴿子的發源地伊通的“一毛街”也是夜夜車水馬龍,吃客雲集。
滿族是個充滿傳奇的民族,這也包括飲食方面。由於氣候的原因,外加滿族先人的生活習性,形成了燒鴿子工藝的獨特奇妙之處。燒與烤是有很大區別的,燒苞米、燒毛豆、燒土豆、燒家雀(麻雀),一聽就讓人回味無窮。之所以稱之為燒,烹製工藝使然。現在,伊通燒鴿子多數選擇優質淘汰的信鴿為原料,連皮去毛洗淨,再去內臟,然後把秘制配料原汁注入鴿肉中,包上錫紙埋入炭火中燒至八成熟時取出,再用炭火明烤。少頃,一隻外焦里嫩、著色暗紅、香味兒撲鼻的燒鴿子就會擺到面前。此時,僅僅是這最初的第一眼,就會讓你垂涎欲滴,多年不忘。因為信鴿的肌肉更加強健,所以經燒制後肉香濃郁,品質尤顯上乘。伊通燒鴿子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中醫認為,鴿肉有補肝壯腎、益氣補血、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之功效。可提高人的記憶力,降低血壓,調整人體機能,其保健作用明顯,民間早就有“一鴿勝九雞”一說。現在的伊通燒鴿子在傳人們的鑽研創新中又多了一道新的製作工序,即在炭火將食鴿燒至七八成熟時,再用一煨湯之用(高1.2米、直徑1米的圓型帶蓋瓷缸)大缸,內放炭火,將鴿子放入其中吊烤,取出時則肉色紅亮,外焦里嫩,香飄十里。還有的用黃泥把鴿子糊住,在炭火中慢慢烤,直至把黃泥燒得發紅,從黃泥的裂縫中飄出濃濃的鴿肉香味兒時,香噴噴的燒鴿子就可以食用了。
伊通滿族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