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莊村(山東省菏澤市曹縣韓集鎮伊莊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伊莊村,總人口2076人,耕地面積1755畝,位於曹縣西北60里處,東臨解莊、鄧莊、呂海和菜李村;南臨雙廟王和前王村;西臨趙樓村;北臨劉崗村;與劉崗村、曹樓村被統稱為“紅三村”,1977年被省命名為“紅三村抗日聯防遺址”,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莊村
  • 面積:1755 畝
  • 人口數量:2076 人
  • 著名景點:紅三村抗日聯防遺址
  • 車牌代碼:魯R
村落古史追溯,地理環境,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村落古史追溯

夏商周時期,分別屬莘國、曹國、戎國;戰國七雄爭霸時代,屬宋國;秦代,屬東郡;東漢,屬兗州刺史部濟陰郡;曹魏兩晉南北朝時期,屬兗州濟陰郡,後濟陰郡屬曹州;唐代,屬河南道曹州(濟陰郡);北宋,屬京東西路興仁府濟陰縣(今韓集鎮堤上范村);金代,屬山東西路曹州濟陰縣;元朝,隸屬中書省曹州;明朝,屬兗州府曹縣;清朝,隸屬曹州府曹縣;中華民國,先後屬曹濮道曹縣、第二行政督察區。。後屬齊濱縣,且位於齊濱縣中心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曹縣第六區,韓集鄉、建燎原人民公社、韓集人民公社,劉崗鄉,最後屬韓集鎮。

地理環境

伊莊村,位於曹縣西北60里處,有3條河流經過。

地理位置

伊莊村

自然資源

村內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同時種植大豆、花生、大蒜等經濟作物;有楊樹、柳樹、國槐、刺槐、泡桐等樹木。

人口民族

全部為漢族,主要以伊氏為主,且有丁氏、劉氏、鹿氏、鄭氏、董氏等。

經濟

木材加工為主,戶均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成為當地民眾的主要經濟來源,同時吸納了大部分在家剩餘勞動力;以種植業、畜牧與家禽養殖業、蔬菜大棚栽培業為輔助,形成以伊莊村南臨莊青路(329省道)兩側伊莊工業園區的特色經濟發展模式。同時,伊莊工業園區附近商業圈與夜市的出現也極大方便了本村村民與其他村民的購物需求,提高了幸福指數。

交通運輸

交通便利,329省道(莊青路)在境內東西穿過,去往縣城公交30分鐘1班;西鄰220國道,距G1511日蘭高速曹縣西入口9公里,東依京九鐵路,北靠新歐亞大陸橋(新石線),距離新鄭國際機場、濟南機場均在2小時車程之內,距離新建菏澤機場在1小時車程,距離新建高鐵莊寨站不足半小時車程。

社會事業

村內有公益電影放映廣場一座,極大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2017年,省派“第一書記”來到韓集鎮伊莊村,帶領該村調整農業種植模式,提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修建橋樑4座,打機井12眼,發展溫室大棚3個,打通修建生產道路1.6公里,改善了該村農業生產條件。協調電力部門新增400KW變壓器6台,建設木材加工車間1處,打通瓶頸道路2條,形成圍村環形路,最佳化了環境。
2020年,《紅三村》MV在魯西南革命老區——紅三村和魯西南烈士陵園正式開機拍攝,旨在讓廣大幹部民眾和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發生在紅三村的革命史、鬥爭史和先烈們的英雄事跡。

歷史文化

伊莊村被稱之紅三村”的由來:位於韓集鎮西北2公里處,有3個相距不過一二里路、呈“品”字形的村莊,即劉崗、曹樓和伊莊。是魯西南革命鬥爭發源地,是魯西南抗日根據地的首府和中心,因日本侵略軍在作戰地圖上用紅筆把三村圈在一起,並寫了個大“赤”字,故人們稱之為“紅三村”。三村鼎立成“品”字形,象一把三刃刀,又象一座連環堡,天然的地理位置,人為的歷史因素,促成了三個村的重要歷史地位。1940年10月至1941年初,在9000多名國民黨頑軍和日偽軍的包圍及進攻下,中共少量地方武裝和地方民眾頑強保衛紅三村達3個月,並取得最後勝利,紅三村從此聞名天下,並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的讚揚。

風景名勝

紅三村抗日聯防遺址:紅三村抗日聯防遺址位於縣城西北30公里韓集鎮境內。包括劉崗、伊莊、曹樓三村,呈品字形,為抗日戰爭時期魯西南革命根據地策源地,素有“小延安”之稱。1977年被省命名為“紅三村抗日聯防遺址”,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內還存在寨牆遺址、寨壕遺址、交通壕遺址,伊莊炸彈所,被服廠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