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班族
- 外文名:Sea Daya
- 又稱:海達雅族
- 特點:使用船隻
簡介,生活習慣,民族服飾,
簡介
但是在加 央語“伊班”則是“漂泊者”的意思。 在伊班族長老一代代的口述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從婆羅洲加 里曼丹卡普雅士河北部流域,在數百年前,越過砂印邊境的 分水嶺,進入拉讓江上游流域如芭拉甲、巴貢一帶;在1840年英國拉者為剿伐海盜;促使許多伊 班族群的大遷移;他們一部分沿拉讓江流域而下,到加帛、巴來、巴來古士、加拿逸一帶,一部 分則遷至斯里阿曼省的詩巫遙、龍牙、荷萬、也有一部分遷到古晉省、砂隆、石隆門、倫樂等地。
生活習慣
伊班人是以種植旱稻和打獵為生的;早期他們從尋找耕地、播種到收割都必需舉行悅神祈禱儀式, 而儀式和信仰和戰爭是聯繫在一起的,因為他們不但要藉著戰爭獲得耕地,也要以戰爭保全土地; 他們在部落間的戰鬥獵取人頭,以成為族群中的英雄; 那是伊班族的風俗,在拉者時期已被禁止。 伊班族的種稻方式是選擇山坡叢林,用巴冷刀砍了樹芭,然後放火焚燒整個森林,藉以取得天然 肥料;然後以尖木杵在土地山插洞,布下種子。在同一耕地種兩三造或當收成減少或長屋人口增 加時,便遷移到更深的森林深處另尋耕地,而他們的人口也因此擴散到砂勞各地。
每一屆的農忙,伊班人都要舉行悅神儀式,他們以夢兆、鳥兆的啟示來決定農田的位置,決定種 植的作物;從開始播種直到收割期間,他們有許多的習俗和禁忌;人們在田裡和附近的活動都受 到部落族人的管制。 在過去,伊班人的耳朵上緣有鑲嵌著山豬牙或傳統的裝飾品;男人常把眉毛拔掉;男孩子初次出 去獵人頭或打獵時,就開始紋身;在臀部、手臂、頸項喉部,肩膀、胸部、背部都刺著傳統圖案, 這些圖案大部分是代表部族的圖案。但是這些習俗已被現代的族人摒棄了。
民族服飾
傳統伊班族男子的服飾只是用一條很長的腰布,圍繞在腰和兩股之間,一端穿過兩腿垂在前面, 像幃裙一樣,另一端則繞到腰後,打一個大結,有如雄雞的尾巴;上臂和小腿上戴有用山藤或植 物莖做成的環,也有一些是古代陶製的臂環和用白銀製成的。他們的戰袍是用一塊獸皮中間開洞 從頭上套下,上麵點綴貝殼和鱗甲;頭戴一頂用藤編制的帽子,帽上插著犀鳥的羽毛;手持一個 長型兩頭尖形的盾牌和一支長約七尺的吹桐,吹桐前端鑲著鋒利的矛,吹箭則裝在一個用樹皮製 成的圓形盒子,懸掛在腰間。
婦女的傳統服飾是一條自製的黑色棉布裙子,頭上戴著亞答葉(貝 葉)制的大帽子;但是在節日盛典時,伊們的服飾穿戴都很講究;伊們穿上自織富有圖案的pua kumpbu 棉布製成的上衣和狹狹窄圍裙;戴著“拉歪”(lawai) 銅環,手腕和小腿穿戴著銀器,腰 系古銀幣串制的腰帶,頭髮上插滿銀梳、銀墜子;最特出的是耳垂下又大又重的銅耳環。 這些傳統裝扮,如今只能在節日慶典的傳統表演節目中才能見到了;伊班族社群已隨著社會的變 遷,步上時代的列車,他們摒棄了穿耳、紋身,穿著時髦整齊;大多信仰基督教,能說流利的國 語、英語,有部分地區的伊班族還能講一口流利的華語,那是因為他們接受了華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