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朱㰘
- 別稱:伊歷王
- 身份:朱元璋與葛麗妃所生的庶廿五子
- 性別:男
人物介紹,伊王世系表,伊王介紹,
人物介紹
伊王朱㰘的後裔,以太祖所定的“(禺+頁)勉諟訏典,褒珂采鳳琛,應疇頒胄選,昆玉冠泉金”等20字為本系派語在明代眾支藩系中,伊王一支排行第二十五。伊藩也是最差最劣的那一支。自開基第一代厲王朱㰘起,歷史上的伊王,大都是些不肖之徒。當年朱㰘做伊王后,便在洛陽城胡作非為,殘害百姓。他為人好武厭文,喜歡砍殺,經常挾彈帶劍到市效遊獵,遇到躲避不及的人,動輒斬劈,弄得血濺一身,而他竟喜歡濺血的衣。又大庭廣眾之下男女裸體雜混取樂,生活荒淫無恥。他死之後,明朝禮臣還上奏請剝去他的爵號。他的繼任者們,也頗像其祖。再傳到第六任伊王朱典楧時,更將這種惡的傳統發展至頂峰。史稱朱典楧為人貪婪無厭、剛愎自用,他對下屬殘狠,又侮辱縉紳,笞打朝臣,侵奪學宮,強凌民女,強占民居。如某通判在洛陽時沒有討好朱典楧,朱便派人扯光了他的鬍子頭髮。他搶掠他人妻子400多人,強占民房3000多間,又選民女12歲以上者700多人,其他財富不計其數,使得河南百姓怨聲載道。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終於在朝廷上下和洛陽百姓的同聲譴責下,被明世宗削去伊王爵位,廢為庶人,終身囚禁在河南開封。多行不義必自斃,明代的伊藩王國便這樣夭折了。他的旁支則仍有發展。
洪武二十四年封 永樂六年就藩河南府。
伊王世系表
伊厲王 朱㰘太祖庶二十五子 1391~1414
伊簡王 朱顒炔 厲庶一子 1424~1462
伊悼王 朱諟釩 安嫡一子 1466~1475
伊定王 朱諟[金孚] 安嫡四子 1477~1508
伊莊王 朱吁淵 定嫡一子 1511~1526
伊敬王 朱吁淳 定庶二子 1527~1542
伊王 朱典楧 敬庶一子 1544~1564
伊王介紹
伊王朱彝與鷹城“72營盤”
追本溯源,查找鷹城“營”的來歷
在各個“營”走訪時,很多人都提到了72營盤之說。為了能找到更為準確的信息,筆者採訪了河南歷史學會理事、中原歷史文化專家潘民中。
潘民中給筆者講述了“營”的來歷:元朝末年,天下大亂,中原常遭兵禍,是受戰爭破壞比較嚴重的地區。元軍軍紀敗壞,每到一處,搶劫一空,戰亂中的農民遭到殘酷的壓迫和掠奪,死亡、災荒、逃亡……人口損失嚴重,大片的土地荒蕪。
為了減輕國家負擔,朱元璋命令除了守衛邊疆的軍隊,其他軍隊都要去搞屯墾。同時,朱元璋又把自己的兒子分到各地為王,兒子們到一個地方後,不僅要有王府和為他們服務的人,還要供給他們生活和其他各個方面的花銷,將要建立的軍屯自然會成為供應之地。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召見葛川,說是伊王第二年就要到河南開府了,要其先行到汝州去屯田,以備伊王到時之用。戰亂後的中原,赤地千里,不見人煙。汝州管轄之地,又有汝河、沙河,有地、有水、土地肥沃,成了屯墾的必選之地。
葛川在派人查看地形後,便在汝州管轄的襄城縣、魯山、汝州等地區布局20個“百戶”(百戶是明朝時期一個軍官的級別名稱,下設“營”),設立72個營盤。這些軍隊雖然是軍隊編制,但卻是來搞屯田的軍隊,而不是打仗的軍隊。
辛亥革命後,清朝被推翻,汝州已不屬州,成了臨汝縣,建制歸臨汝縣管。分布在各縣“營”裡面的人與當地縣鄉的人經常發生矛盾。民國二十三年(1933年),所有的營改變管理體制,歸屬所在縣鄉。而今,當時的72個營盤也只剩下了名字。
根據對以營為名的村的一些了解,潘民中把叫“營”的村莊大致分為八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姓氏加官再加營字,如:梁官營、谷官營、趙官營等,多是根據領頭將領的姓氏來命名的;第二種類型是姓氏加旗加營字,如中旗營、周旗營、張旗營等,之所以帶個“旗”字,是因為這是軍事性質的,不免要打旗;第三種類型是以長官的職務名稱命名,如:校尉營;第四種類型是只有姓氏,如徐營、王營、吳營等;第五種類型是依據當地的標誌物命名的,如石橋營、雙河營、魔冢營等;第六種類型是依據營的大小和方位,如大營、小營、前營、後營等;第七種類型是按兵額、畜牧數量命名,如千兵營、八牛營等;第八種類型是按所在軍隊的口音命名,如蠻子營。
“‘營’作為村莊的名稱,不僅包含了歷史上屯墾時的信息,說明了地名的成因和在制度以內的人口遷徙和流動,也包含著遷徙人口和當地原居民的溝通和融合,它是我們平頂山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組成部分。”潘民中說。
井營:以井姓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