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哲學

伊斯蘭教哲學

伊斯蘭教哲學,是闡述與伊斯蘭教教義有關的哲學基本問題的學說和體系。是在探討伊斯蘭教教義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哲學思想。伊斯蘭哲學可引伸出許多不同的定義。據《簡明勞特利奇哲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Routledge's Philosophy》)所說,伊斯蘭哲學是伊斯蘭文化框架里的哲學流派,並不一定與宗教事務相關,也不一定是穆斯林專有的。他是伊斯蘭宗教研究的一部分。它長久以來嘗試在信念、理性或哲學、伊斯蘭教的宗教教學之間取得協調。一個參與伊斯蘭哲學的穆斯林被稱為穆斯林哲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斯蘭教哲學
  • 外文名:Islamic philosophy
  • 屬性:哲學
  • 關鍵字:伊斯蘭教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闡述與伊斯蘭教教義有關的哲學基本問題的學說和體系。是在探討伊斯蘭教教義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哲學思想。
產生背景7世紀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了伊斯蘭教。穆罕默德逝世後,穆斯林軍隊先後攻占拜占廷帝國在埃及、北非的大片領地,繼而又消滅了波斯的薩珊王朝,奪取了波斯本土和中亞一些地區,從而建立了伍麥耶王朝,定都大馬士革。以後又把他們的勢力推向印度的北部地區、北非的西部地區和西班牙,形成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哈里發帝國。在這多民族國家發展起來的伊斯蘭文化,繼承了阿拉伯各民族的文化思想遺產,又吸收了希臘、拜占廷、波斯、印度等古代文明,在9世紀初期的馬蒙哈里發統治時代(813~833),阿巴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已成為中世紀阿拉伯東方的科學文化中心,學校、圖書館林立,並出現了科學研究團體以及翻譯家和謄錄者的組織。用阿拉伯語翻譯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新柏拉圖派及其注釋家、醫生希波克拉第、伽侖的著作,以及希臘歐幾里得和托勒密和印度、波斯學者在數學、天文學方面的古典作品。

其他信息

10世紀,在穆斯林統治下的西班牙科爾多瓦建立了中世紀第一個阿拉伯西方的科學文化中心。 9~12世紀,在傳播希臘和波斯、印度哲學過程中,在阿拉伯穆斯林統治下的廣大地區,出現了大批的哲學家和一些派別。伊斯蘭哲學家的代表人物對自然哲學表現出很大的興趣。他們很重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邏輯學以及自然科學觀點和新柏拉圖派的哲學觀點;他們既都信仰自己的宗教,又具有實證的科學觀點。因而對完美的安拉與不完善的世界之間的矛盾;安拉的獨一性與宇宙的多樣性之間的矛盾;意志自由與前定之間的矛盾;善與惡之間的矛盾等,感到不能理解。為了調和宗教與科學的矛盾,他們對<古蘭經>及伊斯蘭教的教義進行了種種解釋,把理性思維、邏輯論證放在一定地位,力圖把伊斯蘭教的教義與希臘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原理結合起來,構成一個伊斯蘭教的完整的哲學體系。
發軔 在哈里發統治的阿拉伯世界,伊斯蘭教作為官方的意識形態,一直居於統治地位,《古蘭經》和聖訓是人們必須遵奉的神聖經典和社會生活準則,教義學者對《古蘭經》及教義進行了種種解釋。在伊斯蘭教哲學家產生之前,穆斯林聖訓派內部已出現了某些爭論。這些爭論與教義有關,因此提出了種種有關哲學的問題。8世紀早期出現的穆爾吉埃派、蓋德里葉派、哲布里葉派等都企圖解決《古蘭經》中所包含的“前定”與“意志自由”的分歧,並引申出了一些其他哲學問題,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以推理為基礎的穆爾太齊賴派,對有關信仰的問題進行理論的探討和研究,代表伊斯蘭教曆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哲學運動。
穆爾太齊賴派與聖訓派在哲學方面的主要分歧表現是:關於安拉的本性和安拉與世界的關係問題。穆爾太齊賴派否認安拉有本體以外的種種無始的德性如知、能、視、聽、言語、生活等,因為這些被認為是無始的德性以及安拉的人格化,與真正的唯一性是不相容的;而聖訓派卻承認為安拉的德性。其次是關於“意志自由”與“前定”的爭論,即人與安拉的關係,聖訓派認為人的善惡是安拉的前定,人的行為是安拉所創造的。穆爾太齊賴派認為人有無限的意志自由,人的行為是自己創造的,安拉依其善惡而定賞罰,因此證明安拉是公正的。
穆爾太齊賴派的自由論獲得初期伍麥耶哈里發的支持,使這個教派的地位日益提高。後來伍麥耶王朝哈里發們逐漸意識到,穆爾太齊賴派的自由論對哈里發統治的不利,便開始嚴加防範。而新興的阿巴斯統治者正利用穆爾太齊賴派主張自由的學說,削弱伍麥耶王朝的思想統治。阿巴斯王朝哈里發馬蒙讚賞穆爾太齊賴派的主張,穆爾太齊賴派盛極一時。但哈里發穆塔瓦基勒繼位後就宣布穆爾太齊賴派為非法。
正統神學-哲學派的形成 伊斯蘭哲學是與教義學的研究分不開的。在伊斯蘭教義學上,依照邏輯及辯論的方式,用口頭或書面表達其關於信仰的學說,稱為凱拉姆學。主張此種學說的人被稱為姆台凱里蒙。在伊斯蘭教初期,姆台凱里蒙這個名稱是用來專指研究信仰問題者,被聖訓派視為異端,穆爾太齊賴派就是其中一個主要的派別。
10世紀後,作為伊斯蘭教正統派的遜尼派哲學體系──“新凱拉姆”即教義學派形成。創始者艾什爾里及其門徒把“前定”和“意志自由”的學說加以調和,強調安拉的全能,世界一切事物之間沒有因果聯繫,皆為安拉所創。他們力圖說明,人的一切行動都是由安拉決定的,但人們具有“達到”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人們要在安拉面前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該派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被奉為正統的官方信條。
哲學-神學家及其流派9~12世紀,在哈里發國家統治下的廣大地區,出現了為數眾多的著名哲學家,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哲學家的團體和派別。這些哲學家和派別,阿拉伯人稱為“侯克瑪”,他們構成了當時阿拉伯中世紀哲學的主體,以巴格達和科爾多瓦為中心,分成東西兩支。這些哲學家中很多人從事世俗事務(醫生、自然科學家等),重視經驗知識,強調理論認識。他們雖然仍未擺脫正統神學對他們的控制,但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希臘-羅馬哲學思想,特別是亞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圖主義以及東方傳統思想的影響。
①哲學家拉齊及精誠兄弟社。他們企圖調和希臘自然哲學(包括數學、天文學、占星學、音樂、鍊金術、醫學等)和伊斯蘭教義而創作一種宗教哲學。拉齊的醫學理論以承認肉體與靈魂的緊密聯繫為出發點,斷言物質是永恆的,運動是物體不可分離的屬性,感覺使人們產生對客體的認識。精誠兄弟社原為10世紀時巴斯拉地方的一個具有政治目的的研究宗教與哲學的團體,他們集體編纂了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論文集,他們的宇宙觀是伊斯蘭教什葉派、新畢達哥拉斯主義與新柏拉圖主義的結合。
②受希臘亞里士多德與新柏拉圖主義影響的哲學家肯迪、法拉比、伊本·西那。肯迪有阿拉伯哲學家之稱。他系統地研究了希臘哲學,並試圖把它與伊斯蘭教義相結合,認為物質是從安拉的精神“流出”的形式,靈魂可以離開肉體而獨立。法拉比被公認為亞里士多德以後的“第一位哲學家”,他的哲學體系是柏拉圖派、亞里士多德派和蘇非派的混合物,宣傳不朽的“安拉的理性”。認為世界是由多種元素的物構成的,人通過感覺可以認識世界。伊本·西那提出宗教與科學的“雙重真理論”。他徘徊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認為物質世界是永恆的,它們不是由安拉所創造,但又認為從安拉流溢出精神,精神將形式賦予質料,然後形成萬物。另外宣稱,靈魂和肉體是不同的,是一種超出一般事物的物理屬性的特殊能力。在共相問題上,認為共相存在於事物之前,作為創世的構想,存在於事物之中;作為事物的本質,存在於事物之後,是概念的存在形式。
③蘇非派及正統神學-哲學家安薩里。蘇非派在7世紀末就已出現,到 8世紀末以後得到了重大的發展。他們受新柏拉圖主義和印度瑜伽派的影響,宣揚“人神一體”、“人神相通”,提倡禁慾、苦修、自我克制的教義,而受到伊斯蘭教正統派的鎮壓。正統派著名神學-哲學家安薩里,原是繼艾什爾里之後集正統派神學-哲學體系之大成者,但在晚年卻成為蘇非主義的代表。他把蘇非主義引進正統派的思想,使蘇非派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
④伊本·路世德及阿維羅伊派。11~12世紀,當東方哈里發國家由於統治階級的內訌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而引起思想上的混亂時,他在穆斯林統治的西方綜合了伊斯蘭哲學過去的一切成就,發展了亞里士多德哲學思想中的科學和理智的傾向。伊本·路世德一方面認為世界和運動都是永恆的,物質是運動的質料,形式和物質不可分離;但另一方面又認為,安拉是一切事物變化的“目的因”,宗教的天啟和人的理性並不矛盾。但他比伊本·西那更進一步,認為科學與宗教的分歧是可能的。從科學的觀點看來是真理的東西,從宗教的觀點看來就可能是錯誤的東西,反之亦然。他的思想傳入歐洲後,形成了阿維羅伊派,在中世紀的法國和義大利有重要的影響。
⑤泛神論者伊本·阿拉比。西班牙蘇非派神學-哲學家,其作用是把神學與哲學合而為一。他認為安拉就是光明,人的思想獲得光的照明,就有了智慧;安拉是萬物的本原,他有隱和顯的兩種自我存在形式。當安拉處於隱的形式時,現象世界潛在於安拉之中;當安拉化為顯現的形式時,即呈現為相對的、現實的世界。現象世界在形式上與安拉非為同一,但在本質上則與安拉同一。另外,他提出了穆罕默德是“完人”的學說,他對穆罕默德的概念大大促進了伊斯蘭教聖徒崇拜的思想。
對西方哲學的影響當伊斯蘭哲學傳入歐洲後,在伊斯蘭哲學中保存的某些阿拉伯語翻譯的希臘古典哲學著作又被重譯為拉丁語,例如肯迪的哲學和科學的著作,有多種拉丁語譯本,對羅傑·培根、法拉比以及托馬斯·阿奎那都發生過影響。又如伊本·西那、伊本·路世德的著作被譯成拉丁語後,對中世紀歐洲的學術界也起過重要的影響。12~16世紀的400年間,阿維羅伊主義成為在歐洲占優勢的學說,一直在歐洲思想界占有領導地位。
近代伊斯蘭教哲學思想伊斯蘭世界在近代淪為歐洲幾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隨著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和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也出現了伊斯蘭教復興和改革運動,在復興和改革運動中出現了不少以救亡圖存為目的的思想家和派別,其中有復古主義瓦哈比派的瓦哈卜,泛伊斯蘭主義的創始人哲馬魯丁·阿富哈尼、現代主義改革者穆罕默德·阿布杜以及賽義德·阿赫美德汗、伊克巴爾和古典主義者艾密爾·阿里等。瓦哈比派流行於中東和南亞次大陸很多地區,主張恢復《古蘭經》的原始精神,反對聖徒崇拜。哲馬魯丁·阿富哈尼反對西方的“自然主義”哲學,反對歐洲殖民主義的侵略,大力調和宗教與科學,使伊斯蘭教各國聯合起來,通過自己改革而達到現代文明。穆罕默德·阿布杜在思想上追隨哲馬魯丁,提倡自由運用理智對宗教教條進行考核。他在維護《古蘭經》的原始精神的同時,主張把歐洲文化融合在伊斯蘭教的基本思想之中。印度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以復興伊斯蘭教為主導的阿里迦運動。在學術思想上具有較大影響的有艾密爾·阿里著的《伊斯蘭教的精神》和伊克巴爾著的《伊斯蘭宗教思想的重建》。伊克巴爾從唯理主義的觀點出發,對《古蘭經》和伊斯蘭教作了新的解釋,要求建立起自己的“行動”哲學,認為宇宙是由持續不斷的生命所創造的,生命的最高形式是“自我”,自我是世界的本質、生命的源泉和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這反映了穆斯林要求奮起,改造舊世界和建立新秩序的願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伊斯蘭國家紛紛獲得獨立,穆斯林學者在他們政府的支持下,越來越感到發展民族文化和研究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宗教與科學沒有矛盾,並把中世紀伊斯蘭哲學在科學技術上所取得的成就看作穆斯林歷史的光榮。認為主要的問題在於如何擺脫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的統治和影響,如何發展民族的經濟和文化,如何應付現代各種思潮的挑戰,使伊斯蘭教得以繼續存在並獲得發展。
隨著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伊斯蘭教的經院哲學和蘇非派哲學在中國也發生過廣泛的影響。在新疆和內地其他地區,出現過不少著名的思想家和重要的學術著作。有的學者在闡述伊斯蘭教的教義中還吸收了中國的儒、道、佛的傳統思想,因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教神學-哲學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