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家早期的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斯蘭國家早期的教育
  • 國家:伊斯蘭國家
  • 時間:公元7世紀以前
  • 人物:阿拉伯的貝都因人
簡介,設施類型,

簡介

公元7世紀以前, 阿拉伯的貝都因人過著原始的遊牧生活。公元 7世紀,伊斯蘭教建立後,在穆罕默德的領導下,阿拉伯半島歸於統一,並迅速成為橫跨亞非歐三洲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即薩拉森帝國,中國史稱大食)。公元 8世紀中葉~10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分裂為以巴格達為都城的黑衣大食,以開羅為都城的綠衣大食和以科爾多瓦為都城的白衣大食,國勢都相當強大。由於阿拉伯文化落後,為了獲得被征服的基督教教徒和猶太教教徒的信仰,伊斯蘭教吸取異教文化,充實教義;伊斯蘭國家也學習異國文明,興辦教育事業,逐漸形成了富有世俗性的伊斯蘭文化。塞爾柱帝國於11世紀,奧斯曼帝國於14世紀先後崛起,繼續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力求發展教育。伊斯蘭國家早期的教育是人類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部分教育設施 各大食國幅員遼闊,其學校和教育設施類型多樣,體制不一。

設施類型

主要有:
①昆它布和學館。阿拉伯在伊斯蘭教興起以前,已有人仿效猶太人在家收徒,傳授簡單的讀法和算術,叫昆它布。阿拉伯處於東西方交通要衝,從事商業貿易的人需要知識,經常到昆它布就學。倭馬亞王朝(661~750)在遠征時期,隨處建築清真寺。又由清真寺附設昆它布,傳授《古蘭經》和讀、寫、算。由於就學人數日增,昆它布的教學水平有所提高;但其教學內容以伊斯蘭教教義為中心,它變成了實施宗教教育的場所。昆它布是一般窮苦大眾學習的初等學校。還有些學識較高的文人也在家講課,稱為學館,其教學水平超過昆它布。
②宮廷和府邸的學校和沙龍。黑衣大食和綠衣大食的統治者哈里發在巴格達和開羅的宮廷里,曾以有資望的文人學者為教師,教王子、王孫學習《古蘭經》,以及詩歌、語法、歷史知識和建國之道。哈里發還針對施政需要,常常邀集學者文人在宮廷集會,討論宗教、政治、軍事、歷史諸課題,備諮詢之用。討論時允許自由爭論,各抒所見,對於發展學術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有的王朝定期舉辦沙龍,哈里發親臨主持,參加者須穿特定形式的服裝,以示隆重。討論結束後,由哈里發對學者賜以厚禮。這種集思廣益的場合往往成為最高統治者接受教育的特殊方式。朝廷顯貴大臣在哈里發示範下,也紛紛在府邸設立學校和舉辦沙龍,逐步養成尚文的風氣。
③清真寺。清真寺遍設於伊斯蘭國家,是穆斯林舉行宗教儀式、傳授宗教知識的場所。一般清真寺都附設昆它布,教育幼小兒童。大城市清真寺很多,其中條件完備的常由學者傳授較為高深的知識,各地青年前來受業。講學人通常坐於廊下或院中,聽課者圍坐成環形,叫教學環。講學內容除神學外,還有法學、數學、天文學之類。這類清真寺擁有較多土地和財產,常供給聽講者食宿,表示重學之意。少數規模宏大而聲望顯赫的清真寺,如綠衣大食首都開羅於 972年建立的愛資哈爾清真寺,教學水平高,是很有名的學府。各國青年在那裡就學的,既聽學者講課,又從事學術研究。穆斯林學者稱它是比歐洲中世紀大學更為古老的大學。
④圖書館。伊斯蘭國家為吸收各國先進文化,各大食國首都和一些大城市皆設定圖書館,收藏由多種文字撰寫的著作。為便於閱讀研究,館中都有專人從事翻譯。當時無印刷術,書籍賴抄錄而流傳。一般人缺乏基礎知識,難以閱讀;學生通常都就館學習,館長由學者充當,為學生解釋疑難問題。圖書館設備較齊全,供給學生良好的食宿,學生長年在其中鑽研,不啻是高等學校。
伊斯蘭國家早期的教育⑤大學。伊斯蘭國家崇尚文化,學術發達。 9世紀時,黑衣大食哈里發邁蒙乃在首都巴格達創設智慧大學,稱拜伊特·勒·赫克邁,聘請東西方學者充任校長、教師和圖書館長,傳授天文學、數學、醫學、哲學。學校藏書豐富,還設有觀象台,師生治學勤奮,學術成就優異。綠衣大食於11世紀在開羅設定同樣學府,稱達賴·勒·伊勒姆,重視自然科學教育。白衣大食雖未設有大學,但其傳授高深科目的清真寺就是高等學府。這些學府重視科學、哲學的教授。獎勵自由研究和獨立探索,與歐洲中世紀大學相比,有明顯的進步性。
⑥職官學校。塞爾柱帝國建立後,為鞏固其專制政治和軍事統治,需要控制人民的思想,遂在教育方面一反過去以推崇學術探求、傳授科學知識為主的學風,而注重傳習《古蘭經》;並在宗教方面推崇保守的遜尼派,排斥提倡科學研究的什葉派。由宰相尼采姆於巴格達創設的職官學校,稱邁德賴賽,培養文武官吏。學生學成即授官職。奧斯曼帝國也曾舉辦職官學校,不過以後改由宮廷學校承擔其事。
教育主張和措施
①注意教育的大眾化。伊斯蘭教的經典《聖訓》說:“求學是信奉伊斯蘭教的每個男女的天職”,因為“一個既非教師又非學生的穆斯林是沒有價值的”。“教師和學生才是人,余者不過是群氓罷了”。因此,歷屆哈里發和貴族富家都崇尚興學育才。各地清真寺面向民眾;高水平的學校和學館則面向有志深造的青年,其中包括貧苦青年。最初的學校多系私立,設校者慷慨捐贈,既使學校獲有永久性的基金,更對清寒學生供給食、宿和衣物,並發放獎學金或助學金,解除其經濟困難。塞爾柱帝國的職官學校對師生待遇尤為優厚。伊斯蘭教的經典還說,教師對待來學的青年應不問富貴貧賤而一視同仁,不得偏愛或歧視。這些表明伊斯蘭教育具有一定的平等精神。
②講求課程的世俗性。伊斯蘭學校以《古蘭經》為課程的最主要內容。伊斯蘭文化比基督教文化具有更多的世俗意義,學校雖尊崇伊斯蘭教教義,卻不叫人犧牲現實需要而追求來世或永生。伊斯蘭文化是吸取異教文化發展而成,所以伊斯蘭學校不象其他宗教學校那樣排斥異教學術,而僅僅局限於本宗教的經典。伊斯蘭初等學校以《古蘭經》為課本,另外教授簡單的實用知識。高等學校則除《古蘭經》以外,還以記述穆罕默德和先哲們言行的《聖訓》為教材,並教授詩學、音韻學、語法學、歷史、邏輯、修辭學之類的文化科目。在11世紀以前,各大食國的高等學校還普遍以自然科學為重要學科,教授數學、醫學、天文學和哲學,包括異教文化,特別是希臘文化。
③重視教學方法。伊斯蘭學校雖有教條主義的氣氛,但其課程崇尚實用,而且傳授知識的範圍較廣,在教學過程中比較注意實物直觀,獎勵質疑問難,提倡開展辯論。伊斯蘭學校也要求教育切合學生的水平和天資的優劣,實行因材施教。
④對教師隊伍實施開放政策。伊斯蘭國家初建時期,因阿拉伯人有文化者極少,曾用粗識文字的奴隸和戰俘為教師。規定凡教會一定人數讀寫者可以取得"釋奴"的資格。又因伊斯蘭教沒有僧侶階級,不象基督教和佛教那樣把充任教師視為僧侶的世襲特權。雖然大量清真寺和學校的師資以穆斯林為主,但也聘用不少基督教教徒和猶太教教徒充任教師。伊斯蘭國家的許多學者是來自波斯和羅馬的釋奴,他們不但充當學校教師,而且享有崇高的學術威望;甚至個別學者雖享盛名,卻不曾取消奴籍而仍然是奴隸。許多青少年跟從非穆斯林教師學習,但這些異教徒教師不得傳授《古蘭經》,而且在個別地區受到一些歧視。就一般而論,伊斯蘭文教事業發展之快和水平之優,與廣開師路有關。
歐洲自 5世紀起,基督教被定為一尊,古代文化備受摧殘;而伊斯蘭文化恰在此時得到迅速發展,使古希臘等國的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播。各大食國傳授科學知識,特別是位於西歐的白衣大食致力科學教育,曾吸引大量歐洲青年前往受教。他們學成後,即歸國進行廣泛的傳播,對於促成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起了一定的作用。
伊斯蘭國家早期的教育伊斯蘭國家早期的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