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環境報告研究

企業環境報告實務自1970年代產生以來,發展較快。然而,企業環境報告的理論研究卻明顯滯後於企業環境報告實務。由於缺乏一套首尾一貫且結構完整的概念框架,企業環境報告實務難免處於混亂無序的狀態。毋庸置疑,一套首尾一貫且結構完整的概念框架對於規範企業環境報告實務和保證企業環境報告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目前面臨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問題並存的局面,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唯一選擇。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進一步實施和社會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我國信息使用者對於企業環境信息的需求將日益增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企業環境報告研究
  • 導師:乾勝道
  • 學科專業:企業管理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鐘朝宏著
乾勝道指導
學科專業
企業管理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四川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企業環境 可持續性發展 社會責任 環境管理
館藏號
F270
館藏目錄
2009\F270\22

中文摘要

近二十年來,人們日益重視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從1992年的《二十一世紀議程》到2002年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WSSD)形成的《實施計畫》,從國際環境管理體系標準ISO14001到我國《清潔生產促進法》,都有企業披露環境信息的要求或倡議。於是,企業環境報告及更加綜合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應運而生。 企業環境報告是企業自願、定期、單獨、系統地將企業環境業績及有關信息對外公開提供的報告。企業環境報告管理包括企業和政府兩個主體實施的管理。包括環境報告在內的各種非財務報告與財務報告一樣,都定期發布,通常為一年。它與財務報告的主要區別是:自願而非強制地編報;報告的目標讀者可以很多而不一定以投資者為主;編制方法與程式尚未定型,通常需要企業跨部門組建團隊合作完成。企業環境報告的內容是企業環境管理、環境業績及有關信息,簡稱環境信息。企業環境信息可分為意識(目標)、行為(環境管理體系與措施)、結果(環境業績)三個層次。“報告”一詞與“披露”、“溝通”有相近之處,但又有所不同。本文研究重點在於“報告”。 可持續發展包涵環境、社會、經濟三個維度。國外非財務報告的發展趨勢是從以環境報告為主走向以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為主,即同時在一份報告中反映企業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業績。我國寶鋼和海爾已經發布了各自的《環境報告》,另有30餘家企業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根據中國實踐,本文主要研究環境報告,但同時也涉及其他非財務報告。 企業環境報告研究總體上可分為技術和制度兩個層面或視角。前者是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回答企業如何報告和報告什麼的問題。後者則從政府和公眾的角度看,側重回答企業為什麼而報告的問題。這兩方面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環境報告既屬於環境會計的一個新分支,又是環境經濟學中環境政策工具研究的一個分支,是環境規制(Regulation)與環境治理(Governance)的信息手段。同時,環境報告涉及環境管理學(Management)、環境科學、環境倫理學、環境法學、環境社會學。 儘管對於企業提供環境信息應當採取強制還是自願的辦法還存有爭議,但本文重點關注自願性報告。因為,自願性是市場經濟下各主體進行交易決策的基本原則,而企業環境報告制度必須作為環境管理市場機制的有機組成部分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強制報告難以,如果能的話,克服企業虛報(多報喜)、瞞報(少報憂)、謊報等問題。這是本文的基本出發點。 本文的總體目的在於,概括企業環境報告的國際先進經驗並進行理論分析,探討在中國發展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具體途徑。其具體目的包括:(1)全面總結髮達國家在企業環境報告方面的歷史、進展、趨勢以及經驗和問題,也分析其相關指南、法規、評價與審核標準等,確定各種利益相關者在其中的作用及受到的影響。(2)將企業環境報告放到企業的環境管理之中,構建企業環境報告的理論結構,包括其目標、原則、內容和編報程式與方法。(3)結合國情,分析中國企業環境報告發展的局限、困難及其可能的解決方案。 本文研究意義在於,(1)從國際經驗看,企業環境報告能夠發揮多種其他制度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無論中國企業“出去”還是國外企業“進來”,我國都面臨能否及如何發揮企業環境報告的這些作用的問題。(2)從中國實際看,無論是與企業環境報告相關的企業實踐還是政府法規,都尚處於起步階段,存在許多待研究的課題。(3)研究企業環境報告有利於企業環境管理學、環境會計學的發展。 本文擬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闡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簡要敘述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研究方法與路線、主要的創新點和局限。第二章討論本文的研究背景,並簡要回顧企業環境報告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該章界定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可持續性管理、環境保護等基本概念,並討論其相互關係,簡要描述國內外環境保護髮展的歷程。其他四章按照從國外實踐到理論再到中國實踐、從管理學到經濟學的線索進行安排。如果說第二、四、五章是關於企業環境報告的理論,那么,第三、六章則分析企業環境報告的國內外實踐。 第三章總結國外非財務報告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分析其迅速發展的動因。鑒於日本在這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應予專門分析。在非財務報告的指南方面,需要研究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及其《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 第四章研究企業環境報告的理論結構。包括企業環境報告的目標、原則、方法和內容。相關問題還有企業環境報告的需求與供給、風險與成本、程式、組織、頻率、發布形式、第三方審計等。 第五章研究企業環境業績評價。環境業績指標是企業環境報告的核心內容,環境業績評價是環境報告的前提。該章研究企業環境業績評價的特點、原理、相關的國外指南和中國法規。 第六章將研究視角轉向中國。首先對包括環境報告在內的我國企業非財務報告進行總體評價,包括其進展、發展原因和質量評價。其次,以寶鋼股份《環境報告》為案例,在評分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再次,將政府環保部門發布的相關規範與著名的國外指南進行對比,分析其差異並指出對我國的借鑑意義。最後,對我國企業環境信息公開辦法提出若干建議。 本文將環境報告與企業管理、政府的公共管理及全社會的環境治理相結合,從技術與制度兩個層面、管理學與經濟學兩類學科的視角進行研究,全面回答企業環境報告中報告什麼、如何報告和為什麼報告的問題。本文的實踐套用價值包括企業和政府兩個主要方面。本文的主要創新在於: 首先,在對企業環境報告的主體內容進行分析時,將“三重底線”、生態效率等環境管理思想與折現現金流量模型、經濟增加值(EVA)等價值管理思想綜合,提出了嵌入式企業環境管理的新概念和新理論,即考慮了環境因素的價值管理體系,分析了環境因素對於各種企業價值動因的影響,對現有公司財務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進行了補充和修正(見第4.4.1小節)。 其次,在歐洲會計師聯合會(FEE)等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企業環境報告的理論體系(見第4章序言部分),逐一論述了企業環境報告的目標、原則、方法和內容。這對於企業編制和呈報環境報告、有關機構制訂企業環境報告指南都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目標部分,分析了企業環境報告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說明企業應當並只能追求環境業績與財務業績的同時提升,即所謂“雙贏”。這也就解釋了企業環境報告和環境會計在中國的尷尬境地。在方法和內容部分,提出應將企業環境報告與企業全面環境管理相結合。簡言之,管理是報告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報告又是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之一。 第三,在詳細全面地總結國外企業環境報告的發展現狀和發展動因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環境報告的發展應當基於市場機制,遵循需求推動型、企業自願型的市場發展模式,而不是政府命令式、強制供給型的行政發展模式(見第3.1.2小節)。市場模式下企業環境報告的發展動力源自報告對企業自身的好處和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壓力與推動兩個方面。後者又包括政府、金融界、職業團體和非政府組織等各自的作用。 第四,在評價、總結國外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了企業環境業績指標設計的四項基本原理(見第5.3小節),即生命周期原理、投入產出平衡原理、環境與財務雙贏原理、標準化與個性化結合原理。依據這些原理,揭示了我國現有相關法規的特點、局限及改進方向(見第5.5小節)。 第五,通過總體分析和案例研究,指出中國企業環境報告及相關規範存在的主要問題(見第6.1.3小節),並提出相應改進意見(見第6.5小節)。由於應付式的態度和經驗不足,中國企業環境報告總體質量還比較差,表現在可靠性、相關性、完整性、可比性、及時性、清晰性等各項報告原則之中。 本文的主要局限是,由於受到樣本數量和數據獲取的限制,相關實證研究進行不多。如,發布企業環境報告的企業是否財務業績比未發布者更好?發布之後,股票市場是否有積極反應?並且,本文主要側重從管理學和會計學角度展開研究,結合經濟學原理進行分析比較薄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