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驅動式學習模式

拋錨式學習環境的概念是Vanderbilt大學認知與技術小組提出來的,所謂拋錨式教學,其實質是將教學“錨接”於(即安排在)複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而且各個“錨點”(伴隨的教學事件)都能夠提供多課程的延伸。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實性的一系列相關的問題,來學習隱含於問題背後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並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每個大情景能夠支持學生進行持續的探索,學生能夠在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時間內從多種角度對其中的問題進行持續的求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任務驅動式學習模式
  • 別稱:“拋錨式”學習模式
  • 提出者:Vanderbilt大學認知與技術小組
  • 環節組成: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
簡介,組成,

簡介

· 任務驅動式學習模式(“拋錨式”學習模式)

組成

拋錨式教學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
①創設情境。 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②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
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例如需要蒐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以及現實中專家解決類似問題的探索過程等。並特別注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確定學習內容表的能力(學習內容表是指為完成與給定問題有關的學習任務所需要的知識點清單);獲取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知道從何處獲取以及如何去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與資料);利用、評價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
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⑤效果評價。由於拋錨式教學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即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評價往往不需要進行獨立於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