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墉(1870~1947)字崇如。陝西蒲城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中舉。二十九年(1903)中進士。
基本介紹
- 本名:仵墉
- 字號:字崇如
- 所處時代:清光緒
- 出生地:陝西蒲城人
- 出生時間:1870
- 去世時間:1947
人物簡介,國民政府時期,
人物簡介
清末及民國年間,歷任直隸(今河北)省樂亭、祁州(今安國)、安州(今安新)、滄州(今滄縣)、灤州(今灤縣)、臨榆(今屬秦皇島市)、長垣(今屬河南省)、昌黎、饒陽、趙縣、霸縣等縣知縣(知州)、知事、縣長達28年之久。他經常隻身著布衣下鄉,私訪調查,審清了許多案件,平反了不少冤獄,很受當地民眾擁戴。一次,他又隻身化裝下鄉私訪。天黑後,發現有人緊緊跟蹤,便停步詢問。跟蹤者是當地的一位農民,回答說:“我認識知縣大人。知縣大人為我們百姓辦事,黑夜單身下鄉,怕不安全,我特來保護你老人家。”
清末至民國初年,天災頻繁,民不聊生。仵在滄州任知州時,遇到大水災,田禾被淹沒,農民無力繳納田賦。而秋後上司催索,急如星火。他賣掉在京城的房產,給百姓墊出田賦。1929年蒲城大旱,仵聞知後,以薪俸500元兌回,賑濟故鄉饑民。為表達感激之情,民眾在他的家鄉賢坡村立了“德行碑”。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向華北步步進逼,縣中官紳逃匿一空,而仵卻堅守危城不走。張學良問他為什麼?他答道:“縣長有守土衛民之責,不能只顧個人安危而置全城百姓死活於不顧。”張深受感動,推薦他擔任察哈爾省民政廳廳長。
國民政府時期
隨著時局日趨惡化,察哈爾省主席兼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因在前方督師,國民政府於1933年4月12日令仵墉暫行代理察哈爾省主席。他曾寫信回家,說自己決心效法漢馬援以“馬革裹屍”還家。然,此時自東北和熱河敗退下來的軍隊、機關及逃難的難民擁入察省者不下數十萬人;馮玉祥等正在籌組抗日同盟軍,又有大批軍隊、學兵由冀晉入察,使察省軍需民用物品十分緊張;加上日軍即將由熱河西進,察省上下人心惶惶,地方秩序難以駕馭。仵曾以電報向北平軍分會請示辦法,不得要領後即親赴北平請示(參見高樹勛、張允榮、鄧哲熙:《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載《文史資料選輯》第14輯第115頁)。後留平未歸,擔任北平市政府參事。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仵辭去參事職務,閉門家居,立志以身殉國,決不作漢奸敗類。有人多次登門請他到偽滿做官,他不為富貴所誘,不為威武所屈,嚴詞拒絕,後稱病住進醫院,避免漢奸的騷擾。日本侵略者進入北平強占了他在錢糧胡同的住宅,他囑咐家人搬入西城陋巷僻靜處租房居住。這期間,他還和友人尚節之、賈佩卿、陳紫倫等結社,組成龍亭會,每逢周六到北海龍亭聚會,吟詩填詞,抒發淪亡之恨和愛國之情。後聚會地點為漢奸察覺,又移到他自己的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