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仲宮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山東·濟南·歷城
- 下轄地區:仲宮南村、仲宮北村、西郭而莊村、西崖村
- 政府駐地:仲宮街道宏福路35號
- 電話區號:0531
- 郵政區碼:250115
- 面積:256平方公里
- 人口:10.5萬人
- 方言:濟南方言
- 車牌代碼:魯A
建置沿革
行政區劃
地名由來
仲宮
約在西漢時期,名為終翁聚。亦名終軍村。以終軍故里而得名。曾名中公集、中宮、終宮。史志記載:《金史》“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鎮六……中宮”,《山東通志》“終軍村,古名終翁聚即終軍故里”,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中宮鎮,古鎮”,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五:中宮莊(金史六鎮之一。舊名中宮鎮。一、六,三、八日集)”,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五:終宮鎮(一、六,三、八日集)”。後沿稱仲宮。
上店子
清順治年間(1644-1661),稱花椒店。亦名店子莊。林、王二氏早居於此。因地處古驛道,林家開設一店鋪,且山坡多植花椒樹,遂建村而得名。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店子”,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店子”。後分為兩個村,此處沿稱上店子。
下店子
村名來歷及沿革與上店子同。此處沿稱下店子。
二仙
約在元代,曾名兩仙溝。相傳,以兩個小孩成仙的故事而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兩仙溝”,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兩仙溝”,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兩仙溝”。建國後沿稱二仙。
南莊
明代,曾名兩仙南莊。孟氏由村西南土屋遷此定居。因建村於兩仙溝南側而得名,沿稱南莊。
土屋
明代中期,曾名陳家土屋。陳氏由柳埠槲疃遷此定居。因多用土坯建屋而得名。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陳家土屋”,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陳家土屋”。建國後沿稱土屋。
西董家莊
明代,曾名董家莊。因董氏早居建村,以姓氏而得名。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董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董家莊”。後來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西董家莊。
朱家莊
明代,因朱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朱家莊。村南黃花山洞前,弘治年間碑文中就有朱家莊之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朱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朱家莊(二、七集)”,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朱家莊(二、七日集)。”
左而莊
明代中期,曾名左家莊。亦稱左二莊.因左氏早居建村,以姓氏而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左兒莊”,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左二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左二莊”。建國後沿稱左而莊。
黃路錢
據《劉氏家譜》記載,明朝中期,劉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此處有一道南北自然形成的黃土層呈線狀,故沿稱黃路線。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黃路線”,清康熙《歷城縣誌》“函山路:黃路線”,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黃路線”。
傅家莊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因傅氏早居建村,以姓氏而得名傅家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傅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傅家莊”。
上坡
據《李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1368-1398),楊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楊家莊。為區分同名村,曾改稱上坡楊家莊。後來沿稱上坡。
北井
據村內明代關帝廟碑記載,曾稱王府莊。後因此處乾旱,村民久盼甘朱,打出一眼井,沿稱北井。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台二:北井”,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朱路鄉仙台二:北井”。
河圈
約在明代,曾名河圈莊。因地處一條河道,其三面皆為溝崖頭,形似圈狀而得名。後沿稱河圈。
候家莊
明代,因侯氏早居建村,以姓氏昨名侯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侯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三:侯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侯家莊”。
支家嶺
清代,支氏由大澗溝遷此定居。因建村于山嶺之上,故沿稱支家嶺。
鳳凰村
明代,曾名兔石窩。因地處山峪,其石頭多呈“兔石窩”,清乾隆《歷城縣誌》“函山路:兔子窩”,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二:兔石窩”,民國時期,村民為圖吉祥曾改鳳凰窩。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有“泉路鄉仙台二:鳳凰窩”的記載。建國後沿稱鳳凰村。
西泉瀘
明洪武年間(1368-1398),曾名高家莊。高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相傳,此處原有山泉和一片呈黑色堅硬。當地叫作“瀘”的土塊,因壚、瀘字音相同而沿稱泉瀘。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西泉瀘。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泉瀘”,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二:西泉瀘”,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泉路鄉仙台二:西泉瀘”。
東泉瀘
村名來歷及沿革與西泉瀘同。此處位東,沿稱東泉瀘。建有波蘿峪休閒度假旅遊區。
劉家峪
相傳在宋代,曾名劉莊。劉氏由濟南以西利莊遷此定居,遂之建村而得名。以後,因地處三面環山,建村在山峪內,故沿稱劉家峪。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有“終宮鄉仙台五:劉家峪”的記載。
泉子峪
據明洪武元年(1368)村中碑文記載,以地處三面環山,村中又有一山泉,故沿稱泉子峪。
太平莊
清代,曾稱南關蔣。此處原為濟南南關一蔣姓官員的別墅,遂建其村而得名。後來,村民以盼望太平之意,改稱太平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太平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太平莊”。
許家坡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因許氏早居於此,建村在山坡之處,故沿稱許家坡。
李家莊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劉氏早居於此,名為劉家小廟。清同治年間(1862-1874),李氏又遷入,因李姓住戶較多,於民國年間改稱李家莊。
東董家莊
明代,曾名小時家莊。因時氏早居而得名。俗稱時家莊。明末,因村中一董氏居官,改稱董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時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二:董家莊”,民國《續修在歷城縣誌》“泉路鄉仙台三:董家莊”。後來,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東董家莊。
鳳凰嶺
明洪武年間(1368-1398),相傳因這裡地處山嶺,其地勢形似一展翅鳳凰,首在南,尾朝北,兩邊崖頭如翅,故沿稱鳳凰嶺。
王家莊
明代,王氏最早在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王家莊。縣誌記載:清降《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二:王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泉路鄉仙台二:王家莊”。
北楊家莊
據村中鄉氏墓碑記載,始祖明初遷徙到楊家莊,因楊氏早居建村而得名楊家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二:楊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泉路鄉仙台二:楊家莊”後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北楊家莊。
雙井
明代,原名雙井峪。因地處山峪,村有兩眼並得名。據村中孫氏墓碑記載:“始祖志孟者,系陳家莊人,前明季年,偶來南鄉至雙並莊北長峪口外,見其山川秀麗,人情古樸,欣然樂之,遂喬遷而卜往焉”。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雙井峪”,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二:雙井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泉路鄉仙台二:雙井莊”。以後沿稱雙井。
天井峪
相傳在明代,因地處四面環山,村北石崖下又有一天然石井形狀,故沿稱天井峪。
韓家莊
清代中期,曾名韓家石屋。韓氏逃荒至此,因定居於石頭屋子而得名。以後遂建村,以姓氏沿稱韓家莊。
錢家莊
相傳在明代,因錢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錢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有“泉路鄉仙台二:錢家莊”的記載。
崔家莊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因崔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崔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崔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崔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崔家莊”。
楊而莊
元代,楊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楊家莊。曾名楊二莊。以後沿稱楊而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函山路:楊兒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張仙台三:楊二莊”。建有白鶴生態度假灣。
西許莊
東許莊
約在宋代,曾名許家莊。亦稱北許莊。因許氏早居建村而得名。(清初有住戶遷至西許家莊)。縣誌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許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許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五:許家莊”。後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東許莊。
北草溝
唐代,曾名聚仙村。相傳,當年秦瓊與尉遲恭、程咬金等好友經常在此聚會而得名。亦稱草溝村。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草溝”,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北草溝”,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北草溝”。後因村中一條大山峪將其分為兩村,加方位沿稱北草溝。
南草溝
村名來歷及沿革與北草溝同。後加方位沿稱南草溝。
先鋒店
約在西漢時期即有村落,曾名旋風店。傳說,張良住張家莊,尹宗住尹家店,二人為至友。張良到韓國做了官,尹宗因生活貧窮前去找他,當走到此地時,忽然颳起了旋風,將尹宗刮到了韓國。等尹宗回來時,路遇一朱氏用筐擔著女兒找住處,二在交談中,尹將刮旋風之事講給朱聽,朱聽罷欣然在此定居,得名旋風店。縣誌記協: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旋風店”,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旋風店。”,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旋風店”建國後沿稱先鋒店。
西平坊
村名來歷及沿革與西平坊同。此處位東,沿稱東平坊。
穆家莊
清代,曾名木家莊。據《郭氏譜碑》記載:清康熙年間為木家莊。以後,因建村於穆家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木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穆家莊。”
馮家莊
相傳在清代,因馮氏在此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馮家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西南鄉仙台三:馮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邵二鄉仙台三:馮家莊”。
得泉溝
清順治年間(1644-1661),潘氏由濟南以西紅廟遷此建村。因村中有一山泉,以喜得泉水之意,故沿稱得泉溝。
王府莊
明代中期,原系小白莊一位王氏“探花”的莊園,遂建其村,得名王福莊。後來沿稱王府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有“邵二鄉仙台三:王福莊”的記載。
東老泉
村名來歷及沿革與東老泉同。原名西老仙。沿稱西老泉。
鄭家莊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因鄭氏早居建成村,以姓氏得名鄭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有“正南鄉仙台五:鄭家莊”的記載。
西溝崖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劉太靜在濟南為官,曾在此修建別墅。建村後得名劉家莊。因地處仲宮西面,有一條河道相隔,又建村於土崖之上,建國後改稱西溝崖。
西郭而莊
唐代,曾名郭而莊。因郭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郭兒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五:葛兒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五:郭而莊”。後以村中錦繡川為界,分為西、東兩個村,其村位西,故沿稱西郭而莊。
東郭而莊
村名來歷及沿革與西郭而莊同,後沿稱東郭而莊。
於家窪
元至正年間(1341-1368),曾名於家凹。因於氏早居於此,建村山峪低凹處而得名。後沿稱於家窪。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五:於家凹”,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於家窪”。
南楊家莊
約在明末清初。曾名楊家莊。葉氏早居建村。因此處多植楊樹而得名。後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南楊家莊。
邱家莊
明代,曾名樓子莊,以村東有座石樓子而得名。曾名青名青龍莊,因村依青龍而建,故名。後因邱姓住戶增多,以姓氏沿稱邱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繡川路:邱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花骨朵南鄉仙台五:邱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五:邱家莊”。
西路家莊
明代,曾稱北寨子。因村靠近火龍寨而得名。亦名路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繡川路:路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五:路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五:路家莊”。後以村之間一條路為界分為兩個村,其村位西,故沿稱西路家莊。
東路家莊
村名來歷及沿革與西路家莊同。後沿稱東路家莊。
稻池
明洪武年間(1368-1398),稱南寨子村,因靠近寨子山建村而得名。傳說,因村里經常鬧火災,村中又有一水池子,以滅火之意,故沿稱稻池。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繡川路:稻池”,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五:稻池莊”,民國《續修歷城志》“終宮鄉仙台五:稻池莊”。
劉家莊
明洪武年間(1368-1398),稱劉家寨。因劉氏早居於此,依丁字寨建村而得名。後以姓氏沿稱劉家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五:劉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五:劉家莊”。
營而莊
明萬曆年間(1573-1620),相傳,因有位武將官率大軍在此安營紮寨建營盤,屯兵打仗,沿稱營而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營兒”,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五:營兒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五:營兒莊”。
小並渡口
清順治年間(1644-1661),住戶由大並渡口遷此建村。曾名小埠渡口。後沿稱小並渡口。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有“終宮鄉仙台七:小埠渡口”的記載。
大並渡口
張家莊明代五聖堂碑碑文中稱此村為“布渡口”。後因錦陽川、錦雲川匯流於此,其河床較寬,沿稱大並渡口。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迸肚口”,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七:布度口”,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七:大埠渡口”。
東羅園
明代,曾名羅家園。俗稱東樂園。因羅氏早居於此,以種菜園子賣菜為生,遂建村而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羅家園”,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七:羅家園”,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七:羅家園”。後因錦雲川從村中穿過,將其分為兩個村,故加方位沿稱東羅園。
西羅園
村名來歷及沿革與東羅園同。後加方位沿稱西羅園。
張家莊
相傳在漢代,原為一張氏開國功臣出生地。後人為了紀念他,得名張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張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七:張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七:張家莊”。
尹家店
相傳在漢代,原為一尹氏開國功臣出生地,後人為紀念他,得名尹家店。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雲川路:尹家店”,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七:尹家店”,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七:尹家店”。
大門牙莊
約在唐低,稱衙門莊。傳說,一因黃巢起義軍曾在設立過衙門而因名。二胡在,村南、村北兩座山上各有一塊巨石相對,形似兩扇大門,狀如門牙。沿稱為大門牙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陽川路門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七不:大站牙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七:大門牙莊”。
小門牙莊
約在清代,稱郝家莊,因郝氏早居村而得名。後因靠近大門牙莊而改稱為小門牙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七:小門牙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七:小門牙莊”。
北道溝
明洪武年間(1368-1398),曾名道溝。相傳,有一禪師在村西南山峪石棚中,修道成仙而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正南鄉仙台七:道溝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終宮鄉仙台七:道溝”。後業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北溝。建有臥虎山滑雪場。
賈家莊
清代,曾名夾家莊。傳說,因村北有北(道)溝,南有南(道)溝,其村夾在當中而得名。後借其同音字,沿稱賈家莊。
南道溝
約在清代中期,曾名倒溝。相傳,當時兵荒馬亂,曾有一隊兵馬到此,因山高陡峭,再向南已無路可行,又倒回去了,故名。後來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南道溝。
馬家莊
相傳,明洪武年間(1368-1398),因此處南山上有塊石頭,其形狀似馬,沿稱馬家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