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丘古城

仲丘古城

位於沂南青駝鎮青駝村西,南靠蒙河,北、西均為平原,東倚濟臨公路、總面積1500平方米,城址中間偏北有一土墩,長、寬、高均約為4米,民眾呼為“點將台”,實為古墓。經發掘,墓室為磚頭所砌,只有東南角一間有畫石(其中有三魚爭頭圖),其餘六間皆為條石,墓西100多米處有兩個石駝,長1.7米左右,腿部已殘。整個城址下挖半公尺,即發現繩紋瓦片,鬲腿、銅箭頭等物,有的地方平整土地時曾發現銅鏡、灰層,城址南部挖水渠時曾發現鐵鐐等刑具。城址東北角為古城牆,現仍高出地面約1.5米,據民眾反映,曾有一石條,上刻“仲丘城”三字,後被砸碎修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仲丘古城
  • 位於:沂南縣青駝鎮青駝村西
  • 南靠蒙河
  • 總面積:1500平方米
古鎮青駝,古城,

古鎮青駝

青駝鎮位於蒙山山系的東端、蒙河北岸,沂南縣城西南部。東與磚埠鎮接壤,東北與張莊鎮相鄰,西北與雙堠鎮相連,西南與費縣竹園鎮為鄰,東南與臨沂市蘭山區相接。205國道、063省道、青磚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日東高速公路貫通全鎮。主要山脈有公山山系、鼻子山山系、蘆山山系等。蒙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鎮。鎮駐地青駝村,由四個自然村聚融而成,四個自然村各有名字,分別是西城子,東圍子,溝北,南宅子
青駝的名字源於古城遺址上的一對形似駱駝、長有翅膀的石駝(書名辟邪)。這裡是古代南北通道的重要驛站,春秋時期“仲丘古城”的所在。春秋時期青駝鎮屬魯國管轄。漢代曾修建過城池,遺址尚存,為漢代“仲邱故城”遺址。漢唐時期是重要的驛站之一。清初,屬山東省兗州府沂州。1925年,今境屬琅玡道。1939~1945年,今境曾先後分別隸屬於沂南、臨沂、臨費沂邊聯縣。1945年10月,青駝區劃歸沂南縣。1958年11月,沂南縣撤銷,轄區劃歸臨沂市。1961年沂南縣恢復,青駝公社歸沂南縣。1962年撤社改區,為青駝區。1968年改稱青駝公社。1984年4月復稱青駝區。1985年7月撤區並鎮,為青駝鎮。2000年被山東省政府批准為中心鎮。
青駝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駐地有青駝、上庵兩寺,其中上庵寺據傳是葛洪、葛玄祖孫煉丹的地方,著名的徐公和徐公硯的故事就產生和發生在這裡,而且,青駝寺還是抗戰時期山東省戰時推行工作委員會成立的所在,即山東省政府的前身。近代革命史上,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等革命家都曾在青駝境內駐留。它是古代南北通道的重要驛站,春秋時期仲丘古城的所在。青駝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在它的駐地有青駝、尚庵兩寺,其中上庵寺據傳是葛洪、葛玄祖孫煉丹的地方,著名的徐公硯和徐公硯的故事就產生和發生在這裡。

古城

發源於蒙山北麓的蒙河,順著山谷蜿蜒流向東南方向。進入青駝村境地,因受山勢的影響,先在西城子西部由北向南流,然後又折向東流,形成了一個漫彎,古城遺址就在這個漫彎內側的小平原上。古城遺址下挖半公尺,即發現繩紋瓦片,鬲腿、銅箭頭等物,有的地方平整土地時曾發現銅鏡、灰層,城址南部挖水渠時曾發現鐵鐐等刑具。城址東北角的一段古城牆,現仍高出地面約1.5米。據村民反映,曾有一石條,上刻“仲丘城”三字,後被砸碎修了路。青駝西村大姓孫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孫氏從淄川遷居此地,村西有“仲丘古城”,與出土文物是相吻合的。城址中心偏北有一土墩,村民叫做“點將台”,經發掘考察實為一座古墓。墓室為磚石結構,東南角一間有畫像石,其中有“三魚爭頭”圖。在古墓西100多米處,有兩個刻有雙翅的石質四腳獸。這兩個神獸,長1.7米左右,腿部已殘,當地老百姓叫做石駝。
仲丘古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