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為天

以民為天

以民為天,是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所闡述的思想,是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以民為天
  • 近義詞:以民為本,以人為本
釋義,出處,典故,原典,引據,

釋義

執政者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為執政的根本,要把人民的利益看得至高無上。

出處

該思想源於春秋時代齊國政治家管仲,典故最早見於西漢《韓詩外傳》《史記》《說苑》等文獻,後來被《漢書》提煉為“以民為天”。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東漢·班固《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典故

原典

齊桓公詢問管仲說:“王者把什麼看得最尊貴?”
管仲回答:“把‘天’看得最尊貴。”
齊桓公抬頭望向天空。
管仲說:“我所說的‘天’,不是頭上這無邊無際的天。王者應該把百姓當作‘天’,得到百姓的配合,國家就安定,得到百姓的輔助,國家就富強。做不到這一點的,國家就會危險,背離這一點的,國家就會滅亡。《詩經》說:‘民之無良,相怨一方(民眾心裡感受不好,就會相互積累怨恨)’。人民都站在一旁而怨恨上層,這樣的國家沒有不滅亡的。”

引據

漢三年(前204)秋,漢王劉邦由於多次在滎陽成皋被楚王項羽圍困,一度想轉換戰略,捨去成皋以東的地盤而屯兵鞏縣洛水一帶。酈食其進言勸阻劉邦,引用“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力勸劉邦收復滎陽,奪取敖倉這個天下糧倉,進而占據滎陽、成皋一線的戰略要道對楚國形成壓制,憑此造就優勢局面,也能讓齊國等諸侯王認知到天下大勢的走向。劉邦最終被酈食其說服,並允許他前去說降齊國。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