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拼音:líng、 lǐng 、lìng )是漢語常用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模擬發出號令的木鐸,下部模擬受命的人。意思是發號令使有所為。作名詞用時指命令、號令。令還有美、善之義,再引申用作敬稱,多用於指對方親屬。以上義讀líng。令狐是古地名,也用作姓氏,此處令讀líng。令讀lǐng時,作量詞,五百張原張的紙為一令。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令
- 漢語拼音:lìng、lǐng;líng;lián
- 注音字母:ㄌㄧㄥˋ、ㄌㄧㄥˇ;ㄌㄧㄥˊ;ㄌㄧㄢˊ
- 平水韻部:去聲二十四敬;下平八庚、下平九青
- 部首:人
- 筆畫數:2+3
- 造字法: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上下結構
- 字級:一級(0282)
- 統一碼:CJK統一漢字-4EE4
- 五筆:WYCU
- 倉頡碼:OINI
- 鄭碼:ODW
- 四角碼:80302
詳細釋義
讀音 | 語法屬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lìng | 動詞 | 上級對下級發出指示。 | demand;order |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倒之顛之,自公令之。” 陸機《辯亡論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清天步而歸舊物。” | 勒令;責令;三令五申 |
(舊讀líng)使,讓。 | cause;make | ||||
命名。 | give a name to | 《管子·五行》:“昔黃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鐘。令其五鐘。” | |||
指受任為縣令。 | 曾鞏《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又稱翕嘗令澠池,治崤嶔之道,有黃龍白鹿之瑞。” | ||||
名詞 | 上級對下級發出的指示。 | law;decree | 《尚書·冏命》:“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下民祇若,萬邦鹹休。” | 命令;軍令;調令;發號施令 | |
官名。秦漢時大縣的行政長官。 |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 | 縣令 | |||
官名。中央或地方主管某個方面的官員。 | 褚少孫《西門豹治鄴》:“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 | ||||
月令,古代按十二個月分別記載所施行的政令。 | 張濯《迎春東郊》詩:“顓頊時初謝,句芒令復陳。” | ||||
時節;季節。 | season | 時令;節令;當令 | |||
指酒令。 | 韓愈《人日城南登高》詩:“盤蔬冬春雜,樽酒清濁共;令征前事為,觴詠新詩送。” | ||||
較短的詞調、曲調。亦稱小令或令曲。 | |||||
形容詞 | 善;美好。 | 《詩經·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綽綽有裕;不令兄弟,交相為愈。” | 令名;令德;令聞 | ||
敬辭,用於稱對方的親屬。 | 令堂;令尊;令嬡 | ||||
連詞 | (舊讀líng)假如,如果。 | if | |||
lǐng | 量詞 | 紙張的計量單位。以規定尺寸的原張紙五百張為一令。 | ream | ||
líng | 非語素字 | 聽從。後作“聆” | obey | 《呂氏春秋》:“故古之聖王,審順其天而以行欲,則民無不令矣。” | |
見例詞。 | |||||
lián | 非語素字 | 【令居】(Liánjū)古地名。 故治所在今甘肅永登西北。 | |||
以上參考資料: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韻書集成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連 | 山 | 平聲 | 下平二仙 | 來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力延切,音零 | ljæn | |
跉 | 梗 | 平聲 | 下平十四清 | 來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呂貞切/郎丁切/呂鄭切 | ljɛŋ | ||
靈 | 梗 | 平聲 | 下平十五青 | 來 | 開口呼 | 四 | 次濁 | 郎丁切 | lieŋ | ||
令 | 梗 | 去聲 | 四十五勁 | 來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力政切/歷丁切/力盈切 | ljɛŋ | ||
零 | 梗 | 去聲 | 四十六徑 | 來 | 開口呼 | 四 | 次濁 | 郎定切 | lieŋ | ||
集韻 | 山 | 平聲 | 下平二𠑗 | 來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陵延切 | liæn | ||
梗 | 平聲 | 下平十四清 | 來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離貞切 | liæŋ | |||
梗 | 平聲 | 下平十五青 | 來 | 開口呼 | 四 | 次濁 | 郎丁切 | lɛŋ | |||
梗 | 上聲 | 二十三梗 | 來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盧景切 | liaŋ | |||
梗 | 去聲 | 四十五勁 | 來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力正切 | liæŋ | |||
梗 | 去聲 | 四十六徑 | 來 | 開口呼 | 四 | 次濁 | 郎定切 | lɛŋ | |||
韻略 | 平聲 | 清 | 離呈切 | ||||||||
平聲 | 青 | 盧經切 | |||||||||
去聲 | 勁 | 力正切 | |||||||||
增韻 | 平聲 | 清 | 離呈切 | ||||||||
平聲 | 青 | 盧經切 | |||||||||
去聲 | 勁 | 力正切 | |||||||||
中原音韻 | 靈 | 陽平 | 庚青 | 來 | 齊齒呼 | 次濁 | liəŋ | ||||
令 | 去聲 | 庚青 | 來 | 齊齒呼 | 次濁 | liəŋ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庚青 | 離丁切 | ||||||||
去聲 | 庚青 | 葉靈去聲 | |||||||||
洪武正韻 | 令 | 平聲 | 十八庚 | 來 | 來 | 次濁 | 離呈切 | liəŋ | |||
令 | 去聲 | 十八敬 | 來 | 來 | 次濁 | 力正切 | liəŋ | ||||
分韻撮要 | 令 | 陽去 | 第七英影應益 | 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