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結客少年場行

代結客少年場行

《結客少年場行》是寫遊俠題材的樂府舊題,本自曹植結客篇》:“結客少年場,報怨洛北芒。”鮑照這首擬作同樣是對任俠行為和心態的歌頌,寄寓了強烈的身世之感和不滿現實的憤慨之情。從詩中時間跨度之大和內容的深沉來看,可推斷為鮑照的晚期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代結客少年場行
  • 創作年代:南朝宋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鮑照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鉤
失意杯酒間,白刃起相讎
追兵一旦至,負劍遠行游。
去鄉三十載,復得還舊丘
升高臨四關,表里望皇州
九衢平若水,雙闕似雲浮
扶宮羅將相,夾道列王侯
日中市朝滿,車馬若川流。
擊鐘陳鼎食,方駕自相求
今我獨何為,坎壈懷百憂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①驄馬:青白雜毛的馬。絡頭:馬羈,籠頭。吳鉤:吳地所產的一種寶刀,似劍而曲。這二句是寫少年騎著配有金籠頭的馬,錦帶上佩著吳鉤。
②失意:不遂心。相讎:互相結為仇敵。讎,同“仇”。這二句是說在酒席之間稍不遂心就持刃格鬥,互相結成仇敵。
③追兵:追捕少年的官兵。
④舊丘:老家。丘,古時田裡的劃分單位,“四井為邑,四邑為丘”。
⑤升高:登高。臨:從高處往下看。四關:四個關口。據說洛陽有四關,東為成皋,南伊闕,北孟津,西函谷。
⑥表里:內外。皇州:京城。
九衢:指京城內的交通要道。衢,道路。古時京城制度,縱橫大道皆九條,所以稱九衢。這句是說京城的縱橫大路極其平坦。九衢,又作“九塗”。
⑧雙闕:宮門外的兩個樓觀。古時在宮門外建二台,上面修成樓觀,中留空闕作為過道,所以叫作闕。雙闕,在這裡是指宮殿。這句是說宮殿高得和天空的雲彩一樣。
⑨扶宮:夾宮。扶,沿、循。羅:羅列。這二句是說在宮闕和大道兩旁都是一座座王侯將相的住宅。
⑩日中:中午。市朝滿:市中聚滿了人群,以喻京城中追求利祿的人很多。
⑪鐘:古時的一種打擊樂器。鼎:古時烹煮用的器物,一種金屬製成的三足兩耳的鍋。這句是說那些貴族官僚們擊鐘列鼎而食,非常豪奢。
⑫方駕:並車而行。自相求:互相追求。這句是說那些貴族官僚們車馬擁擠地忙著去互相逢迎乾求。
⑬坎壈:同“坎廩”,窮困不遇的樣子。

作品譯文

青色大馬金籠頭,腰間錦帶掛吳鉤。杯酒之間不如意,拔刀而起相格鬥。一旦追兵來逮捕,背劍遠走天下游。一去故里三十年,最後回到家門口。登高遠望四座關,京城裡外眼底收。交通大道平若水,宮闞高聳似雲浮。皇宮左右住將相,大道兩旁住王侯。日中為市人擁擠,車馬賓士似水流。鐘鳴鼎食權貴家,並駕齊驅忙奔走。今我孤獨獨為何?坎坷一生懷百憂。

創作背景

歷來論者認為鮑照所寫景色,當為洛陽,從“四關”、“雙闕”等看來,確如東漢洛陽。但京城中貴戚官僚鐘鳴鼎食、互相勾結的現象,卻是封建社會普遍現象,不限於一個朝代。此詩正是在作者看破當時官場現象,有感而發所創作的。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鉤”寫任俠少年的勃勃英姿。人物出場的第一個亮相就給人以色彩鮮明、器宇軒昂的感覺。
“失意杯酒間,白刃起相仇”寫少年尚武、任俠的性格。杯酒之間稍不如意,便拔劍而起.白刃相鬥,彼此結為仇敵。表現了主人公年少時的血氣之勇和熱衷j騎射飲宴的俠義豪情。
“追兵一旦至,負劍遠行游”。一旦官府追來,他們就“負劍遠行”,奔走他鄉。這正是古代“遊俠兒”的典型形象。此句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情節。
“去鄉三十載,復得還舊丘”寫任俠少年的逃亡歸來。少年時代血氣方剛,爭勇好勝,杯酒之間的小小口角也會引起一場生死格鬥,以致追兵緝捕,亡命而逃。彈指間一去三十年,如今重歸故里,一無所成,而人已屆暮年,無限感喟自在不言之中。可以想見,這些年來,主人公必然歷盡滄桑,如今再不是當年血氣方剛的初生牛犢了。
“升高臨四關,表里望皇州”。先寫登高鳥瞰四個關口,再寫由表及里看京城。作者“立足”點的每一轉換,詩句即隨之推出一個新的境界。
“九衢平若水,雙闕似雲浮”。九塗,指京城內的交通要道。雙闕,宮門外的兩個橫觀。此處運用了兩個比喻:用“水”來形容京城大路縱橫平坦,用“雲彩”來形容宮殿之高。本,本和喻體有機地統一了起來,具有很強的渲染作用。
“扶宮羅將相,夾道列王侯”。這兩旬是互文,描寫了在富闕和大道兩旁都是一座座壬侯將相的住宅。一個內容從兩個角度表現,顯得條理清晰、詞句活潑,表意更為完美。
“日中市朝滿,車馬若川流。"寫市中聚滿了人群,車馬川流不息,以喻京城中追求利祿的人很多。
“擊鐘陳鼎食,方駕自相求。”全句意為,貴族官僚們擊鐘列鼎而食,非常豪奢,車馬擁擠地忙著去互相逢迎乾求。京城中王侯將相奢侈豪華的生活和互相攀附的作風,在這個層次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從中讀者不僅可以看到富麗的皇室宮殿,而且可以看到“扶宮”、 “夾道”的王侯府邸、將相門第,以及他們奢侈豪華的日常生活、爭名逐利的種種醜行。世態人情,盡在其中。這是詩人對當時不合理的封建門閥制度最形象最生動的揭露和抨擊。
“今我獨何為,坎螵懷百憂以兩句反問結束,以自身的坎壤百憂,對比上文回京後所見所聞的繁華,一盛一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人深感其中的無限悲辛。“坎壕懷百憂”,正是“負劍遠行游”的必然結果,貌似悔恨,實則寄寓了懷才不遇的無限不平,意在言外,耐人尋味。
這篇詩的藝術技巧也很高,語言精煉、自然,形象鮮明,音韻和諧、優美,富有韻味,給人印象深刻。看不出當時“綺麗”文風對他的影響,這也是可貴之處。

名家點評

《樂府解題》:“《結客少年場行》,言輕生重義,慷慨以立功名也。”
王夫之:"滿篇譏訶,一痕不露。”
劉熙載:”謂鮑照詩文似‘孤蓬自振,驚砂坐飛’。”

作者簡介

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一帶度過的。26歲時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初不得重視,後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後來也做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後因宮廷內部鬥爭,死於亂兵之中。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還擅長寫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華。感情豐沛,形象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有《鮑氏集》、《鮑參軍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